苹果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相传夏禹所吃的“紫奈”,就是红苹果,可见中国有苹果已经很久远了。记载最早的是汉代,魏晋时已有栽培。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可见,晋代我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本草纲目》)。然而,我国古代栽培的柰和林檎,虽“光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因此,自从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我国后,就被逐渐代替了。欧洲苹果的天生丽质,很快地显示出来。欧洲苹果先在山东烟台落户,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又相继引种,并开始进行经济栽培。欧洲苹果家族中享有盛名的当推祝光、金帅、元帅、红玉、香蕉和国光。
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葡萄、柑橘、香蕉、苹果)之一,号称“温带水果之冠”。我国是世界苹果重点产区之一,产量居第三位。苹果约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为各果晶之冠。我国现在栽培的苹果品种,绝大部分是近百年来由国外引入的。繁殖苹果多采用芽接。砧木是山定子、沙果、海棠。每亩可栽30~40株。近年推广矮化苹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调整负荷,加强水、肥管理,单株产量又进一步提高。其中疏花疏果理论,是根据20张叶子光合作用所制造的养分才能供养一只苹果长大这一理论进行的。这样,微积分、电子计算机也已走进果园,直接为果树生产服务了。
众所周知,白水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其“白水”苹果也被确定为陕西省知名品牌。陕西全省的苹果面积和产量,目前已跃居全国第二,而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白水和渭北高原的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与生产优质苹果的生态环境完全吻合,属全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列为陕西和全国苹果生产基地。应力争在短期内把白水和渭北高原建成世界级的优质苹果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