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河
发源于阿尔山开发区境内的哈拉哈河流经达尔滨湖、杜鹃湖,它还汇集了苏呼河和古尔班河等支流,干流由东向西经伊尔施流入蒙古国,属额尔古纳河水系。河长399公里,在阿尔山开发区内134.5公里最优美,河床宽40~200米,平均流量22.23/秒,年径流量4.3亿。流径河段山环水绕,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河中多小岛、沙洲,水清流急,流量稳定,上游段与一系列火山堰塞湖连结,风光独秀,是开展漂流观赏风光的理想河段。
玫瑰峰
玫瑰峰位于阿尔山市区25公里处,由十几座错落有致,犬牙交错的花岗岩山石组成的雄奇山峰,走进玫瑰峰会发现岩石表面有坑,这些岩石表面的坑,科学家称之为"岩臼",认为是冰蚀或者风蚀形成。据说阿尔山玫瑰峰这种石林地貌和"岩臼"现象只有在大兴安岭克什克腾等少数地方发现,对地质研究意义重大。
民俗风光旅游村
位于南部,距市区4公里,这里依山傍水,树茂林深,幽静清新。景区西侧,从大兴安岭东西两麓蜿蜒而来的洮儿河与归流河在此汇合,碧波清澈。河西岸群山起伏、绵延苍莽。景区东侧,是乌兰哈达灌区的万亩稻田。旅游村占地面积16.2万平方米。绿树深阴间,分布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小蒙古包和木屋、“红福庄园”等娱乐区。河边辟有的钓鱼池、篝火晚会场地也于2004年春先后投入使用。民俗风光旅游村已成为集民俗、观光、娱乐、餐饮、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葛根庙
葛根庙身边莲花图庙,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赐莲花图庙名为“梵通寺”。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哲里木盟十旗王公筹集资金,动工为葛根庙修建梵通寺、宏济寺、广觉寺,四座大殿于嘉庆三年(1798年)七月十二日正式落成后又建慧通寺。当时全庙以五大殿堂为主,配有葛根宫、法轮宫、葛根陵等七殿堂,共有镀金铜佛5073尊、石佛像35尊、泥佛像500尊,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等经文1868卷。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壮观。自建以来共有七世葛根,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名,拥有240户以上庙奴隶,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庙。1928年西藏活佛班禅曾来此传经。文化大革命时期寺庙全部被扒毁。现存葛根庙为1988年7月国家和地方落实宗教政策所复建。
王爷庙(我把王爷庙和成吉思汗庙放一起了,不好意思)
源于清代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期扎萨克图郡王家族世代供奉的藏传佛教寺庙。1691年,扎萨克图旗第三代郡王鄂齐尔在现市区内修建家庙,因蒙旗扎萨克郡王俗称王爷,其供奉的家庙也随之俗称“王爷庙”。该庙原座落于本市普慧街与育才路交汇的西北侧。初建时以正殿和学塾为主体,还建有2座庙仓和藏式喇嘛住宅300余间,以后增建1座葛根宫。整个庙堂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2003年初,市政府为展示蒙元文化、落实民族宗教政策,通过招商引资7000万元,易地在成吉思汗庙院东侧50米处重建王爷庙
五一会址
五一会址位于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是一座青砖建造的厅堂。五一会址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并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
该厅堂建于1935年,曾是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礼堂,东蒙军政干部学校礼堂,后为内蒙古党校礼堂。198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新维修。1995年被列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一会址坐东朝西,东西长94.5米,南北宽24.7米,建筑面积708.50平方米,占地面积2334.1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围栏、门厅、展览大厅、壁炉、主席台、化妆室、库房。会址门前绿草如茵,花团锦簇。会址内陈列的“兴安地区革命斗争史实”展,共展出图片、实物300余件,真实地记录了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争取解放的历史。
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决定内蒙古命运的392名与会代表一致拥护在内蒙古地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全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典范。会议经过简短的投票仪式,选举乌兰夫、哈丰阿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副主席。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内蒙古分裂300余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内蒙古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五一会址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伟大胜利的象征,是展示内蒙古民族团结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20世纪40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生人民政权的丰碑。胡锦涛、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视察过五一会址,布赫同志为会址题写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胜利”的条幅。
办公旧址
乌兰夫办公旧址位于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的办公旧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建筑是原日本高官的第宅,始建于1936年,青砖瓦结构,(原建筑面积490平方米)。人字架起脊、古筒瓦罩顶一层平房建筑。房舍座东朝西,占地面积1317平方米,建筑面积402.91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房屋中轴线上依次为踏步、门厅,右侧为会议室,左侧是走廊、办公室、起居室。屋后绿树婆娑,门前花团锦簇,使其更显得庄严肃穆。门楣上方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七个金色的大字:乌兰夫办公旧址。
这座普普通通的房舍,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前后的历史见证,更是内蒙古人民走向自由与光明的指挥中心。1947年2月至1949年11月,乌兰夫奉中共中央东北局之命来到王爷庙后,就在这栋房子里办公。就是在这栋房子里,乌兰夫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掀开了内蒙古崭新历史的第一页,绘制出了自治区建设与发展的第一张蓝图。
1974年11月7日,该建筑毁于火灾。1987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同年5月,在原址南30米处开始动工兴建,8月竣工,房舍外观与原建筑相仿。该建筑1995年被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乌兰浩特市归流河发现的珍稀黄蜡石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黄龙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一说此石原产真腊国,故称腊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6.5~7.5。黄蜡石是稀有资源,在黄蜡石市场,一块拳头大小的极品黄蜡石售价三千多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