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聂隐娘的功夫吗?

家乡区县: 孝感市孝昌县

近日,电影《刺客聂隐娘》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口碑爆棚,并为导演侯孝贤拿下最佳导演奖。作为电影创作蓝本的唐代传奇小说《聂隐娘》,虽然只有短短一千多字,却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侠女形象。聂隐娘武艺之高超、神秘邪术之变幻莫测更让人情不自禁地放大脑洞去想象。而历史上,这些匪夷所思的“功夫”真的存在过吗?

一、飞檐走壁术

“能于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

聂隐娘在成为女侠的道路上,学的“入门级功夫”就是类似后世武侠小说里的轻功。据说她能在峭壁上飞走,想想那画面,堪称古代版“蜘蛛侠”。

唐代豪侠小说中经常写到侠客的飞檐走壁术,这也是借用了杂技中的轻功技巧。如《车中女子》就曾描写道:“有于壁上行者,亦有手撮椽子行者,轻捷之戏,各呈数般,状如飞鸟。”此类轻功技巧在《昆仑奴》中也有描写,而最具杂技性的记载则是《朝野佥载》中的《柴绍弟》。

柴绍为唐朝大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屡建战功的柴绍幼时就以任侠闻名,而且还有个功夫非常了得的弟弟。柴绍的弟弟最擅长的就是轻功。据说他一跃身,能像鸟似的飞出十多步才能停下。有一次唐太宗命令他去取赵公长孙无忌的马鞍,并事前告诉了长孙无忌,让他派人守备。那天晚上,只见一物像鸟似的飞入房中,割了鞍上的双鞎,拿着马鞍走了,专门守在那里的人竟没有一人能追上。他曾经穿着吉莫靴,脚蹬墙壁走上砖城,完全不用手攀引。他又用脚蹬着佛殿前的大柱,爬到檐头,把着椽头上屋顶,跨越百尺楼阁,一点障碍也没有。唐太宗见识了柴绍弟如此神出鬼没的绝技,恐怕也心里直犯嘀咕:“万一哪天他一不高兴了悄悄潜进宫来可就大事不妙了!”为保险起见,唐太宗下旨:“这人不能住在京城。”便把他派到京城外当了个闲官。柴绍弟的飞檐走壁术在当时声名远扬,人们给他取名为“壁龙”。

轻功技巧可以说是唐代豪侠中的常技,当然,这种技艺有时似乎要借助一些道具,如唐代豪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白练、白绢或匕首。《昆仑奴》是唐代另外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豪侠小说,讲述的是黑人奴隶磨勒艺高人胆大,飞檐走壁拯救被压迫的弱女子红绡,成全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的故事。金庸先生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故事结尾处,磨勒在围捕中“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颇具浪漫传奇色彩。

其实在唐代史料和许多传奇小说中,有不少能够飞檐走壁的黑人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

二、隐身术

“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

幻术,和如今的魔术类似,无论古今都是最具神秘性的技艺,也是豪侠小说武技描写的内容。唐代的幻术因印度等域外幻术的传入而有了快速的发展,这表现在幻术已经深入到唐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寺庙集会上就能经常见到诸如吞刀吐火、植枣种瓜、咒人变为驴马等等类型的幻术。

道教大家葛洪著《抱朴子内篇·遐览》讲到变化之术时说:“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仗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为也。”葛洪提到的变化之术有很多其实都可以用幻术手法达到,如隐身术、易容术、分身术、种植速长术、兴云起火术。而聂隐娘的故事背后有深刻的道教思想,这从他选择一“磨镜少年”作为夫君就可看出一二。道教对镜子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衍生出“镜道”一词。葛洪曾在《抱朴子》里提到镜子神奇之处,如道士入山以明镜径九寸以上者背之,则邪魅不敢近,道士造镜就为了借助其神奇力量进行修炼。聂隐娘一见到少年就认为此人可为我夫,可能也与道教天生对镜之好感有关。正因如此,道教里许多法术都在聂隐娘的技艺里得到了体现。

聂隐娘擅长的隐身术在法术中只能算是入门级的,可谓“小菜一碟”。正是因为其容易操作,连唐玄宗都试图学上一手呢。他拜的这位老师名叫罗公远,唐朝时著名的魔法师,此人虽一把年纪,但面容却如十六七岁的少年。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可跻身“地仙”行列。对成仙有着浓厚兴趣的唐玄宗向罗公远讨教隐形之术,罗公远本不欲传授,但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从命。于是,玄宗皇帝好奇地学了起来,但隐不利索,总露出点什么,皇帝很不愉快,就责问为什么。罗对皇帝进行了一番劝讽:“陛下,您是一国之尊,不治理国家,却忙着学我们道家这些小法术。如果您真的想全部学会,那一定将怀揣着玉玺走进平常人家,被困于百姓生活中。”玄宗听了特生气,破口大骂。罗毕竟是当时顶级的法师,于是遁形于殿柱中,继续揭露皇帝的过失。玄宗更怒,叫人把柱子砸开,罗又跑到柱下的玉石里。玄宗又叫人劈开玉石,碎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有罗的人形。玄宗一下子害怕了,于是认错。在这里,罗公远把玄宗皇帝戏弄一番,施展了奇异的道术。

三、变化遁形术

“忽不见二卫所之。刘使人寻之,不知所向。后潜于布囊中见二纸卫,一黑一白”

“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

“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其余无逃避处”

聂隐娘会的异术远远不止隐形这么“简单”,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侠”,还要精通多种“功夫”。故事的结尾部分,聂隐娘以一敌二大战对手,双方都亮出了绝招,诡异精彩场面堪比古代版的“好莱坞大片”。

这一天,刘昌裔忽然不见了聂隐娘夫妇骑来的两匹驴,派人寻找,不知去向。后来在一个布袋中看见了两个纸驴,一黑一白。聂隐娘的坐骑是一头白驴,却是纸折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奇术。聂隐娘化纸为驴是借用了杂技幻术中的纸人纸马跳舞之类的技艺。据唐代孙顾《幻异志》记载,衢州有一位精通幻术的人名叫施衙推,一次在宴会上主动提出要表演节目助兴,只见他剪了一个纸人儿,抛在地上,那纸人竟能站立起来。后来他唱起了曲,而那纸人则跟着节奏跳起舞来,众人无不啧啧称奇。聂隐娘用纸折的驴当坐骑,大概也是运用了类似的障眼法。

聂隐娘诛杀敌方刺客精精儿的一幕,写得惊心动魄,刘昌裔只看到两个旗子相互击打,却看不到举旗子的人在动,“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过了好长时间,只见一个人分开的头和身子落了下来,聂隐娘说:“精精儿已经死了。”很明显,这两位豪侠皆会隐身和幻术。

在对付空空儿的过程中,聂隐娘自知不敌,就化作蚊虫藏在了刘昌裔的肠子中。最终空空儿一击不中,便远走高飞。《西游记》里孙悟空变成小飞虫潜入铁扇公主腹中大闹的桥段,想必脱胎于此。

李露(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