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1)

家乡区县: 内蒙古奈曼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息。奈曼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旗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沉。自2006年,我旗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开展了各级保护名录整理、评审、推荐、申报工作。截止2013年,全旗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0项,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级3项,通辽市级6项。 2014年,在积极有效保护的同时,又新调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其中3项已经完成摸底工作,并同旗电视台合作,进行了专题宣传。
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彩绽放,得益于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管积极有效保护,更凝结着广大传承人的心血和汗水。截止目前,我旗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人 达30多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传承人3名,通辽市级项目传承人4名,旗级项目传承人4名。日前,被推荐为科尔沁文化“传承名人”的达29人。

下面就是项目传承的情况介绍——

乌兰巴拉

乌兰巴拉65岁,退休于旗文化馆,宝石柱民间美术图案及和硕庙白塔佛造像技艺传承人。
宝石柱民间美术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蒙古族民间美术图案的代表作《中国民族画报》、《内蒙古画报》选登。
宝石柱自幼拜师陈仕卿,学习民间美术,清朝末期出徒。先后在奈曼旗绰吉庙、和硕庙、博日和硕庙、衙门庙、大沁庙等雕塑了几千尊泥佛、绘制了万余幅壁画。建 国后,他被调入奈曼旗文化馆工作,先后举办了《美帝国主义侵华史》、《范文贵翻身忘本记》、《麦新,钱家店村史》、《王富家史》等连环画展,深受广大群众 喜爱。
宝石柱泥塑作品有美岱尔佛、衮楚克王爷等。文革期间,宝石柱雕塑了泥塑作品《收租院》,场景形象逼真,人物栩栩如生,至今还在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展出。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博得一些观展的国际友人拍手叫绝。
八十年代,年迈的宝石柱完成了奈曼王府四合院回廊的雕梁画栋和一百三十多幅传统美术图案,雅俗共赏,情趣横生,其中的古建筑彩绘纹样,被伍必端教授称之为 国内外罕见的美术艺术珍宝。更重要的是从宝石柱传统美术作品中,可以窥见奈曼地区清代寺庙建筑艺术之魂,对研究清代奈曼民族文化、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及社 会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乌兰巴拉的个人技艺源于父传的清代寺庙艺术。他的作品,汲取了民间美术的精华,又以极具现代性的元素用活了寺庙美术艺术。三十多年来,他创作的剪纸、雕 塑、版画等,精品频出。其中,雕塑的佛像达428尊,绘制的壁画达3000多幅,创作展出的版画80多幅。佛造像技艺有继承有创新,剪纸《佛》在内蒙古、 天津联展中获优秀奖。版画《秋》、《锦裘》、《飘逸》、《观灯》、《织》等,在先后内蒙古、天津、北京、日本等展出。版画《秋》获内蒙古职工美展二等奖, 《飘逸》获科尔沁版画展二等奖。近年,乌兰巴拉将《宝石柱民间美术图案集》无私捐献给奈曼画院。

背景资料宝石柱

在上个世纪的内蒙古草原上,提起宝石柱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他不能和当代绘画大师们相提并论,但在民间,尤其是在蒙古族民众当中却享有 很高的声望。人们尊敬他,敬仰他,称他为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面旗帜。宝石柱出身贫寒,自幼酷爱美术,16岁便在寺庙里学习画佛像、雕像,绘制和设计寺 庙宗教题材的绘画。他天生聪颖,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青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超群的绘画才能。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他长期的苦难生活,党和政府把他安排到 旗文化馆工作,使他在生活上有了真正的保障。宝石柱最大的艺术贡献在于对蒙古族民间图案工艺设计和创作。传统的蒙古族图案工艺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 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但宝石柱不拘泥于传统的蒙古族工艺图案设计,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善于观察生活但又不照抄生活,巧妙运用美好的幻想和艺术夸张,虽 然这种幻想和夸张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又极具现实生活意义。他大胆创新,成功地将传统图案的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并赋予新的美感和意义,从而创作出了吉 祥、富贵、典雅的艺术作品。他作画自制毛笔、自磨颜色,作品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而又典雅。把中原汉民族和藏民族、蒙古族的纹样成功地结合在一 起,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令人赞叹和心悦诚服。正如现任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著名蒙古族作家布仁巴雅尔所称赞的那样“宝石柱的图案艺术是蒙古民族民间 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使他的技艺熟中生巧,巧中生辉,炉火纯青,终于积淀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他绘制的寺庙装饰图案,富丽 堂皇、情趣横生,具有浓重的蒙古族特色而又别具一格,色彩鲜明强烈,线条流畅自如,设色优美细腻。他塑造的佛像,造型千变万化,形象栩栩如生,灵活多变, 既有宗教的庄严,又有世俗的生动。宝石柱纯熟的技艺使得蒙古民族工艺美术之花竞相开放。1975年,他的作品在北京《民族画报》上发表;1976年,他的 作品在《内蒙古画报》上发表;1979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专家看了他的图案后,高度称赞他的图案作品“是到目前为止的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精 品,在国内实属罕见”,并当场表示聘他为该校客座教授;198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群英会。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伍必端先生对老人 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决定把他调到北京,在中央美院开辟一个工作室,供他整理和研究蒙古族民间图案艺术。但老人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不愿离开奈曼,最后婉言 谢绝。自此之后,又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原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思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审孟喜元,当时的哲盟版画家萨因章、乌恩琪、山丹等 到访和看望。宝石柱老人不但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还涉足版画、雕刻、剪纸等绘画领域,是绘画创作的多面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一 批主题十分鲜明,内容健康向上,讴歌党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大多数取材于蒙古族的出行、庆典和寺庙喇嘛的祭祀等活动场景。造型准确,形象生 动,神态各异,画面场景庞大,构图严谨,气氛或热烈、或庄严,黑白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生活气息浓,极具蒙古族特色。他的代表作品《观灯》,被中国美术馆收 藏,《回府》赴日本展出,并受到日本友人的称赞。他所复制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动乱年代中完成的。面对文革混乱的局面,他不闻 不问,你造你的反,我搞我的泥塑,悄悄地把自己关进小平房里,插上门、堵严窗户,静静地复制。搞泥塑十分不易,它需要特殊的泥土,特殊的工艺,特殊的制作 方法,尤其是面对着《收租院》这样大型雕塑里的一百多个千姿百态、神情各异、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物形象,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没有实物做参照,仅凭 图片和报刊上的文字说明进行制作,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这又是一项极付体力的劳动,仅泥土一项就需要几十吨,他没有助手,亲自一人到离镇里几十 里以外的地方去找,去挖,并运回来,一个人严格加工,粉碎、过筛、挑选、搅拌,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其劳动的难度和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经过一千多个 日日夜夜的劳作,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1982年,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回乡探亲,参观了泥塑《收租院》,称赞“复制得太像了,这简直和四川 真的收租院没什么两样,我为我的故乡有这样高水平的有才华的艺人而骄傲”。宝石柱同志是奈曼王府的修护神。这座清代王府,历经风雨,又遭受文革动乱的人为 损毁,在文革后期已破损不堪。“四人帮”垮台后,党和政府决定抢救性修复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古迹。此时的宝石柱已年过古稀,但他愉快地承担下了这项工 程。此后的诸多个日出日落,人们总能看到王府院内这位七旬老人,在7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或仰着脖子、或扭曲着身子,挥动着手中的油漆彩笔,凭着对年 轻时的记忆和自身娴熟的技巧,一丝不苟地雕描着王府上千个图案和壁画原貌。在他的笔下,龙在腾跃,凤在飞舞,花在盛开。到现在人们还常说,奈曼王府的一砖 一石、一草一木都浸透了宝石柱的辛勤汗水,闪耀着宝石柱璀璨的艺术光芒。

.夜(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