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旧街花朝节

家乡区县: 湖北省新洲区

旧街花朝会,最迟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始兴时,以大庙为活动场所,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大庙亦名五三公庙,宋时香火旺盛,远近知名,后渐毁败衰落。至明万历年间,佛教在旧街再度兴起,附近53姓又合力重建大庙。烧香求佛者也随之增多,一时信徒云集,自成庙会,且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会,二月十五为花朝会,二月十九为娘娘会,三月初三为孤灯会,三月二十八为圣帝会,五月十五、十八为龙灯会……诸多庙会,月月有之,而最热闹的尤数花朝会了。
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远元宵的人们,饱挣挣地齐集于大庙内外。经过了沐浴斋戒的善男信女,都到庙里顶礼膜拜;一般赶热闹的人就在大庙附近游乐观光。大庙对圣帝殿前,有棵铁树。高2米,铁枝铁叶错错有致,每三片叶间点油灯一盏。傍晚,赶会人争相去铁树上点灯,瞬间,灯光成菱形而层层叠叠,火树银花,精妙极了。随着花朝会的日趋昌盛,赶会的人也日渐增多。明清之际,邻县黄冈之大崎山、泉华山、贾庙、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交流场里,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因太平盛世而兴的旧街花会,却屡因战乱而遭禁。旧街人民为保护花朝会的进行,曾同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反动派作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强据新洲城时,严禁群众集会,但是,旧街人民不畏强暴,仍年年在河滩上举办花朝会,从未间断。为预防日寇扫荡,他们设哨岗于刀楼寨,监视日军动向。1946年国民党33师某营营长牛心志船踞旧街,不准乡民集会,人们则暗迁会址于枫树岗,照常集会。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旧街花朝会逐步摒弃了封建迷信成份,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游乐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每年举会时间,由旧街镇镇政府牵头,联合各界组成大会主席团。会期由二月十一日延至十八日,参加集会的有农、工、商、记者、演员,遍及全国,远及美国。1986年与会人数达10万人次,1990年又增加到12.5万人次;成交额迹逐年递增,1988年达到120万元。国内最远的哈尔滨市的一位客商当会收购钓鱼竿9万根。大会还吸引了许多海外游子。1988年,旧街籍的台湾军政大学教授操稚青先生,特地回乡观看花朝会,并赋诗杼怀:“大崎山大古城春,十万声喧绿水滨,九省闻名诗盛会,百花争艳爽游人……”。

小小新洲铺(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