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城乡建设(一)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县城建设

      街巷道路 民国时期,周家坪仅有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泥土街道,东起东岳庙(今县剧团址),西到晋圣宫(今县政府),即现在的西大街。两端街口有栅子门(民国25年后拆除),街道中心铺设半米宽的石条。随着住户的增加,到1961年,街道延伸到400多米,因受地形所限,呈S形。县城移此后,对旧街道逐步改造,街道延长到2000米、宽8米。1981年城建部门对县城进行全面规划,大规模改造旧街道,路面由6米加宽到21米,新建北大街、南湖路、汉山路、人民路、水井巷。至1987年,城区共有街道14条,总长6.56公里,其中渣油路面2.8公里,混凝土路面1.6公里,其余为土路面。总面积6.83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占地0.94万平方米。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水银灯)97盏。1987年新装钠灯67盏,汞灯13盏,并在北大街安装了高级华灯。是年始对县城机关单位、居民的门牌进行编号。
      东大街,是城区东侧入城的主要干道。东起县委党校,西至北大街口,长1300米,宽8~21米,大部分路面为渣油铺设。1987年将东头450米改造成混凝土路面,沿街设有供销社、商业局、机械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饲料公司、农牧局、地方道路管理站等单位,街道东部有部分农民居住。
      西大街,由原街道改造而成,东起北大街口,西接青年路、渔场路,长650米,宽21~23米,渣油路面。街道两侧设有县委机关、县政府机关、电影院、剧团、百货、副食门市部、新华书店、邮电局、城建局、税务局、蔬菜公司等单位,为县城最热闹的街道。
      北大街,1984年建成,是城区通往县北地区的主干道,南端与东、西大街成丁字街口,北至王家山砖厂,全长560米,宽8~26米,南段100余米用混凝土铺筑。街道两侧设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城关中学等单位,并设农贸市场一处。
      南大街,1986年搬迁民房,1987年疏通,并完成街道土石方、桥涵及供水管道工程。北与北大街相通,南与二级公路直交,全长402米,面积922平方米,总投资95万元,沿街设有文化馆、工人俱乐部、教师进修学校、卫生中等学校等单位。
      汉山路、南湖路是1984年建成的东西向街坊道路。汉山路东接人民路,西与北大街正交,全长470米;南湖路东连汉山路、西交水井巷,全长280米,两路均为混凝土路面,宽14米。汉山路有体育场、幼儿园等公共设施,设有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站等单位,路南有部分农户。南湖路两侧设有消防队、粮食局、城关粮站、工商局、人大常委会等单位。
      青年路、渔场路,从西大街西端成45度角分道。青年路西至周家坪镇防腐材料厂,与二级路接头,长600米,1987年将街道由8米加宽到23米,将油渣路面改造为混凝土路面,沿街设有县医院、县一中等单位。渔场路西北至周家坪砖厂,长700米,宽6米,沙土路面,沿街有渔场、种子公司、兽医站等单位,农民居住较多。
      人民路、水井巷,为南北向街坊道路,于1984年建成。人民路北接汉山路东端,南与东大街直交,长180米,宽14米,混凝土路面。水井巷是一条小巷道改造而成,呈S形,长210米,宽10米,混凝土路面,1987年铺设人行道,街道两侧主要有县政协、汉山区公所、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还有县委、县政府家属住宅楼等建筑。
      除以上主要街道外,城区还有文化巷、煤场巷、周坪巷、新华巷、小学巷等小巷道,均为泥土路面,1987年疏通拓宽新华巷和小学巷道路。
      房屋建设 周家坪原有房舍均为土木结构平房,街面多装铺板门,便利开铺设店,住户以农民居多,有部分小商小贩。1963年,在西大街兴建邮电局、合作商店二层砖木结构的营业楼,为周家坪兴建楼房之始。1966年又兴建中学、印刷厂、百货门市部等楼房。70年代相继兴建水电局、防疫站、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及招待所、居民住宅楼等。1980年后,城区房屋建设速度加快,除西大街少部分旧房外,其它街面民房大部分迁拆,一幢幢办公楼、营业楼相继拔地而起。1985年,全城楼舍占地面积达6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4.3万平方米。机关单位办公和居住以二层至四层楼房为主。较大的建筑物有公安大楼、邮电大楼、电影院、剧院等。1987年县医院住院部七层大楼竣工。城区农业人口以居住土木和砖木结构平房为主,部分农家近几年建起二层小楼。
      供排水 供水,1968年前,周家坪居民饮用水以敞口浅水井和池塘水为主,部分单位自建简易水塔。1969年解放军建字021部队帮助建了一座50吨供水塔,利用原一口探井改建成供水井,日产水量300吨左右。1982年在探井东侧又打供水井一口,井深258米,含水层厚18.64米,涌水量为33吨/小时,配6JD—56型深井泵一台。1984年新建500立方米水池2座,内装3857、4854离心泵各2台,在城北王家山开辟水源池3处。1987年县城日供水量1842吨,共有输水管线1万米,供水方式为二级供水,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城区用水普及率为95%。
排水,1980年前无排水设施,雨季污水横流,顺地形排入镇外农田。从1980年起,开始建设排水工程,至1985年,共有下水道1.5公里,服务面积仅占全镇30%。现在尚无污水处理设施,全镇日排污水量2000吨,未经消毒处理,排入东南石堰河。远离下水道的单位,自建暗沟排水。1987年完成汉山路1200米下水道工程,初步解决北片单位和群众的排污和防洪问题。
街市卫生及设施 70年代以前,居民和各单位自设厕所,镇区无公厕。农贸市场和街巷卫生无专人管理,只有住在街道两边的单位“各扫门前脏”,使主街道尚能保持清洁。1978年后,城建部门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共同负责街市卫生工作,几条主要街道按单位分段划分卫生责任区,将责任区域和负责人姓名挂牌公布,以便群众监督。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定期组织各方人员检查评比。1984年正式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站,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县城主要街道的清洁卫生、绿化等工作。全站有清洁工4人,人力垃圾车4辆,1985年添置洒水车一辆,在主要街道洒水防尘。1980年以来,先后在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设公共厕所各一座,东西大街设有固定果皮箱20个,痰盂30个,另在城北的阳春桥建立垃圾站1处。1987年新配环境卫生监督员10人、清洁工4人,承担全城4万平方米的清扫、洒水保洁任务。全年清运垃圾960吨,管理清洗公厕、痰盂、果皮箱等公用设施     200余件次,经省地检查评比,被陕西省命名为文明卫生城。
      园林绿化 城建部门在执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注重环境绿化。在东、西大街栽植的二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现在绿树成荫,其它街道随着改造,也先后栽植了桂花树、法国梧桐、水杉等。1984年在北大街建成街心花园,铁栏杆围护,栽种有桂花、玫瑰、芙蓉、万年青等花木。1987年新栽法国梧桐和国槐570棵,并在新疏通的南大街建成街心花园。此外,机关单位及居民一般都喜栽花、种草、植树,以绿化、香化、美化环境。

如期而至。(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