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城乡建设(三)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乡村建设

      村落 明代以前无考。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汉中府志》记载,本县主要村落有水南村(今渔营一带)、长寨(今属勉县)。清乾隆五十九年《南郑县志》载,本县有村庄154个,其中东部42个,西部37个、南部39个、北部36个。光绪年间,川、楚移民大批移居本县,在户口增加的同时村落相应增多。《续修南郑县志》载,本县清末民初有村庄720个,其中东部178个,西部250个,南部98个,北部194个。民国中期又有增加。解放后,随人口增加,除原有村庄扩大外,又新出现大批村落。至1985年全县504个行政村,辖自然村落2134个。
      明、清时期,居住10多户至数十户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平川,又多建于江河两岸、谷口及平原与山丘接界处,既受河水之利,又有交通之便。山区、丘陵区则受水源、耕地之限,除集镇外,10户以上的村落较少,一般以几户或单家独院(群众称为吊庄户)即为村落。散布在平川地区的村落,多以村、庄、滩、塘、坎、台、店、屋、街、巷、桥、庙、庵、寺、殿、营等为名。丘陵地区的村落,受地形影响多以坪、梁、坡、塝、、沟、湾、槽、坝等为名。山区多以坝、口、嘴、山、石、岗、树等为名。村名前多冠以姓氏。本县还有部分称“×寨”、“水城”、“土城”的村落,其形成约在清嘉庆年间,新集镇鲁营村张官坝有通石碑,记载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军撤离本县后,地方仕绅,根据朝廷命令修筑土城事。丘陵区现存很多寨子的遗址(有的村名仍用寨),老年人说是当年为防“长毛子”(即地方官绅对太平天国革命军的诬蔑)而筑。农丰乡中山寨石碑(刻于宣统三年)所记内容可证实此说。
      县内村落建设,旧无一定之规,如修房造屋一般由村民依据地形和个人经济实力决定,故多数村子里道路、房屋布局比较零乱,仅在平川地区的一些大村落里,才有街巷式的通道,但曲折、狭窄,只能通行架子车。清末民初,一些村民为防土匪抢掠,在村子四周筑土围墙,修栅子门,设了望塔楼,俨然小城堡一般。塘口乡塘口子村至今仍保留着两座土木结构的了望塔。解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面貌大变,多数农民翻修了房屋,村子里草房、茅舍日益减少,大都改造了道路,修建了一批公共设施,近年来又开始按统一规划修建文明新村。山区村落比较分散,规模又小,变化比之平川、丘陵要小。
      住宅 本县乡村农家住宅,因居住地区不同和经济条件不一而各异。解放以前,乡村建房材料,平川除窗户外少用砖石、木料,一般房屋除屋基用石、栋梁门窗用木外,墙壁系以就地泥土筑造,或用土坯(俗称胡基)垒砌。沿江河一带农户,因砾石就地可取,故墙壁多用砾石砌二三尺,借以巩固墙基而防雨水泡冲。屋顶多数为小青瓦,以稻草、麦草及野草覆盖的亦不少见。丘陵山区,则以茅草屋为主。明清时期川楚流民在山区结棚而居,被称为棚民。米仓山南坡的碑坝一带,亦有以木柱为屋架,以小毛竹编成墙笆,里外用泥搪抹,屋顶盖野草,草上用泥糊抹。解放初至60年代,房屋建筑材料变化不大。进入80年代以来,砖、石、水泥、钢筋等建材进入农家。即便以土筑墙的户,屋顶也用瓦盖。本县农村房屋构造及设备甚为单调,依地区及人口多少、水平高低不同,分为四类:
(一)一字型房屋,横、隔为三间,中为堂屋,以安放农具及餐桌等,屋门开于前方正中,左右两间,一为灶房、一为卧室,仅于前方墙上边开一不便开闭的小窗。其外常搭一畜圈与厕所,屋前稍有空地。
(二)曲尺型房屋,曲尺型横向,一连三间,中为厅,左右为房,直向一连两间或三间,其中为牲畜圈舍和厕所,屋前为一空地,间有围以院墙者,空场或种蔬菜或作晾晒粮食之用。
(三)三合屋,即三座房屋相连建筑作“”形,构造较曲尺型房屋精致,房前多围院墙,左右前后,都有园林。“”形缺口一面,常开大门,间有在大门之内建一走廊,以供磨面、砻米或圈牲畜。
(四)四合院,多见于平川或地势平坦之地,即四向各建瓦屋一座,呈“口”字形(旧称一颗印),中为空场天井,周连围墙辟门出入。其院常为三合土所筑,便于晒谷打麦。以上房屋屋顶坡度一般约30~40度。两方坡长一般相等,亦有南坡(前)短于北坡(后),形成前檐高,后檐矮,使正面屋内明畅。门窗多南向,北侧背阴;除房屋在南北向街道上有东西向门窗外,余不多见;有的仅于墙壁上部开一极小窗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建筑硬肋子房,即在垛子墙壁中加木柱,一般三柱、五柱、九柱立地。
      南郑解放前,农民温饱不易,住宅建设亦难,居住条件极差。除寺庙祠堂和富贵人家有高堂瓦屋外,贫农人家则是茅草房、笆笆墙、火笼坑、棒棒床,不少穷苦人还住千脚落地的窝棚或崖沿。人畜混居,锅灶连床,几代一屋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无家的赤贫户,携儿带女或流落破庙,街头乞讨度日。解放初,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广大贫苦农民不但分得了土地,而且分到了一部分房屋。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乡民建房与日俱增。“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住宅建设上,强调“先治坡、后治窝”,农民经济拮据,怕挨批判,盖新房的少,旧房老化,加之人口猛增,缺房问题极为突出。1978年后,各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改善居住条件,全县兴起修房造屋热潮。1985~1987年,全县农村有6950户农民新建房屋16392.5间,面积783110平方米。冷水、汉山、高台、新集区的农户以及其他区靠近集镇和交通便利的农户,修建砖混平房和楼房的愈来愈多,大多农房布局更趋合理,逐步向经济、适用、美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方向发展。山口乡花木专业户张孟国花3万多元钱修建一幢包括客厅、卧室、洗澡间、厨房、厕所和自用水塔在内的二层楼房,式样新颖,造型美观,为近年农村建房中的佼佼者。据县农村抽样调查队调查,1982年每100户农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积15.4平方米,1985年每100户农民新建房屋32间,建筑面积933平方米,每人平均居住面积21.6平方米。本县农村居住水平按平坝、丘陵、山区分,平坝居住面积为3926309平方米,户均72.67平方米,人均16.9平方米;丘陵居住面积为2664025平方米,户均88.75平方米,人均20.64平方米;山区居住面积1463712平方米,户均68.8平方米,人均16平方米。农村居住水平与集镇居住水平相比,户均高1.33倍,人均高2.82倍。
      公共建筑 1949年以前,本县乡村公共建筑,庙宇较多,除此还有祠堂、戏楼、小学校、保公所等。1949年12月南郑解放至合作化前,乡村公共建筑无大的发展,主要是把一些庙宇改建成区、乡、村政权机关或学校。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各生产大队陆续盖起大队部、文化室、医疗站、学校、科研站、农场、林场、粮食加工厂、饲养场、代购代销店等。各生产小队普遍盖仓房、养猪场等。1970年后,乡村公共建筑大量兴建,以人民公社为中心,供销社、卫生院、兽医站、学校、综合厂、广播站、拖拉机站、电影队、农技站等生活、生产服务设施日益齐备。1979年后,随着农业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集体公房又逐步新建和改建成住宅或工商企业,少数生产队将保管室、仓房变卖给农民。
      水、电、路 县内农家,平川以食用深井水为主,大部分是几户一眼井,井深3~10米,多用辘轳或吊杆提水。丘陵、山区以食用浅井水为主,井深1~5米,大多1~5户一井,少部分地区吃泉水、河水、塘水。近年平川一部分乡村居民吃上手压井水或自来水。
      解放前,本县农村照明极为困难,普遍依赖于桐油、松脂、菜油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少数山区利用本地资源,逐步兴建小水电,电力进入农家。1970年西北电网进入县内后,平川、丘陵地区乡村的排灌、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人民生活逐步用上了电,至1987年全县已有64乡(镇),436村,2695个村民组通电。
      解放后,本县乡村道路发展较快,特别是70年代始,在规划田园化公路的同时发展利于机械耕作的社队生产路,平川以农田划方开路;丘陵、山区将原始小道加宽改造,均以村为单位自筹资金自修自建。至1985年,全县3.5米宽以上的乡村道路共309条,总长1046.3公里,504个行政村,有418个可通汽车或拖拉机。此外村落之间的便道如网似织,遍布全县。
      乡村规划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县人民政府曾提倡农村按规划建设居民点,改善村容村貌,以后的20多年中,县政府曾几度提出过关于建设“新农村”、“大寨村”和搞“三端一平”(即路端、渠端、树端、田地平)等设想,按山、水、田、林、路、村、电总体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因“左”的错误的干扰,加之管理措施跟不上和经济拮据,而未能实施。1981年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增设乡村建设规划股,抽调30多名业务干部,实地调查测量、编制规划,将圣水镇白庙村作为规划建设试点,于1985年10月全面完成全县612个村镇规划的测量、编制、审批和建档工作。共绘制图纸1224张,编制规划说明书612份,填写登记表172份,经汉中行署村镇规划验收领导小组审核验收合格。1987年结合文明村、专业市场建设,修改完善16个文明村、专业市场的规划方案。城建部门组织村镇规划人员到关中考察学习,按照本地风俗习惯,根据人口、耕地、经济能力、自然地理等,选编农村房屋单体设计方案图集一部,共选编25个设计方案,印制68份发放到20个乡村。圣水镇白庙村是按规划建设的新村,全村42户,202人,人均耕地0.81亩,户型组合为1~3人9户,4~6人26户,7人以上7户。1981年7月被洪水淹没后,县村镇规划领导小组以此为试点,另选新址,建成新村。因灾后困难较大,县、区、乡组织乡村预制厂,试制钢筋混凝土门、窗、梁、檩等构件,并利用地产沙石,自制混凝土砌块,选派技术员设计住宅。建成后的新村,包括道路共占地21.36亩,比原村庄节省土地4.18亩,户型组合为1~3人2间,4~6人3间,7人以上4间。房屋样式新颖,村容整齐卫生,采用庭院住宅,保持了民情特色。

如期而至。(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