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古炮

家乡区县: 东莞市

抗英古炮

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火炮射程远,威力大,是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的重要兵器。说起火炮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现代火炮是从中国古代发明的抛石机发展而来。抛石机也叫发石车。它的结构十分简单,在一个木架上做一横轴,并在轴与横轴中间穿插一根长杆,杆的一端系着一个装石块的皮窠,另一端系着几十条或百余条绳索。使用时,将石块放入皮窠,一声令下,众人齐拉绳索,皮窠的石块便飞也似地抛出。

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出现在元朝中期,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元至顺三年铜铳是典型的早期火器,口径小,身管短,射程和威力都十分有限,但这确确实实可以成为“炮”了。不过在元末的民族战争中,蒙古军人并没有成功使用火铳的记录,反倒是起义的诸路汉族义军大量使用了这种原始的火器,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果,明代大将徐达就曾命五十余使用火铳的骑兵冲入扩廓铁木尔的军营中四下射击,打的数万蒙古骑兵惊恐万分,引发了“炸营”而崩溃。最迟在洪武十年,明朝军队已经正式列装了大口径火炮。洪武十年(1378年)平阳卫铸造的铁质火炮,口径100毫米,身管长1米,虽然沿用的仍然是老式火铳的圆形药室设计,但从火炮的威力和制造水平来看,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此时的欧洲火炮还是用绳子或皮条捆扎铁条制成,只能发射石子!直到1450年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时,所用的大炮仍然是采用这种工艺制造,每小时只能发射一次,而且发射两到三次后就一定会炸膛!

此时的明朝君臣相当重视火器的发展,不仅明太祖规定每百名士兵要配备十门火铳,明成祖还在征讨安南之后根据缴获的安南火器改进了本国的火器,并建立了专门使用枪炮的神机营。但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由于腐朽的儒家文官集团对中国军事的大力打压和破坏,到十五世纪中叶,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除了东南沿海少数地区制造的一些口径大,身管长的发熕尚称得上先进,其他地区的明军,甚至是京卫神机营的火器都已经显得落后而粗糙了。清朝开始,中国火炮制造技术日益下滑。清末左宗棠出兵新疆抗击侵略,在沙堆中挖出明朝大炮,见其制作技术远好于清朝,顿时无言以对。

yewenli2629(2015-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