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华之习俗,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嫁之风俗。 婚礼分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的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 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男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之心情。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 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地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傍晚的时候送亲的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丧葬: 由于草原蒙古族人历史上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葬礼也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不摆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葬礼一般分为野葬、火葬或土葬。 野葬,又叫天葬。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或穿原服装,用车拉死者颠落在荒山野甸中。野葬后,死者子孙在49天或百天内不剃头、不饮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喧,以示哀悼。 火葬,是随着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火葬,火化的同时立墓。土葬大凡和汉族人的挖坑埋葬一样,土埋后立坟、立碑。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葬礼中的封建迷信也已消失。蒙古族人也开始火化,开追悼会,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祝寿: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等岁本命年时都要举行庆贺。首先为73、85岁的高龄者祝寿,时间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几天里为49、61岁的人祝寿。对不足49岁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庆贺。小孩到13岁时,父母要给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孩子自己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听祝词,并接受长辈的礼品。61、73、85岁时要大办庆宴,赠送礼物主要有哈达、头巾、德勒、特尔力克、靴子、绸缎以及牲畜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