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电城钟鼓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了。记载着南疆的沧桑。是电白县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址,被列为市、县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起,市、县拨出专款修葺,正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四方游客。 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的钟鼓楼,是一栋跨越街面的楼阁式二层古楼,高十六点二米,楼脚全部用条石垒砌,楼墙砌以大砖,是坚固耐久的古建筑物。相传当年建钟鼓楼,风水名师用八卦罗盘测算,鉴定电城是七星伴月福地。七星,即城内地势较高的电阳城院、北帝宫、圃岭仔、石古宫、海头村、黄家祠和楼角宫等。但尚缺月。于是在十字街南段建起比七星地势高而又大的钟鼓楼,视之为月,成全了七星伴月福地。 钟鼓楼二层建有平房式文昌阁,阁内供祀文昌帝君塑像。阁下两侧吊置一口大钟和一个大鼓,每祭祀文昌神时,敲击钟鼓,祈祷功名利禄。传说钟鼓楼建成不久,有一仙人变为篾匠,在电城北门外削篾编织土箕,将剩下的两条又长又韧的竹篾,托请一过往老人拿去钟鼓楼捆于大钟吊环上,并说这样做于城内居民大有好处。那老人依照托咐做了。自此以后,城里任何地方失火,大钟自鸣,声响不停,似乎是叫人们救灾灭火。因而电城人视大钟为神明,虔诚祀奉。大钟自鸣催人灭火救灾的事传开去,后来不知谁人把捆于大钟吊环的竹篾偷偷地换下来拿走了,自此城内发生火灾时,大钟就不再自鸣了。这不过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当年建钟鼓楼,楼下拱门中间垒砌大砖,两侧只留一小巷道让上街的人通行。风水名师说,这是因为钟鼓楼拱门是官府大印,若将拱门全部通透,大印上没有了文字,知县执政则难行其令,并且会受庶民刁难欺负。民国五年,电白县下令将钟鼓楼拱门拆通,方便了当地行人。
电城的十字街,是一条热闹繁荣的商业街,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从钟鼓楼下穿过。据了解,在历史上,粤西沿海经常遭受海贼与倭寇的抢掠,所以当时国家要在广东省沿海设“卫”。为此,明代成化三年,电白县治所从高州长城旧城迁往神电卫。这个号称“神电卫”的军事防务机构就设在电城。为了防卫,城内就必须要有一座较高的了望、施令为一体的楼阁,这是钟彭楼产生的原因。电城的钟鼓楼,建于明朝天启七年,明代崇祯二年,知县李祁将楼改名为文昌阁,命门额为“云门”。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郭建南重修钟鼓楼。嘉庆二十三年,知县蒋善功再作修葺,得以幸存至今。
据电城文化站邵站长介绍,电城钟鼓楼是粤西南海滩涂沿海共24座烽火台的主要驻兵指挥台之首,为茂名市现在仅存的明代钟鼓楼。该楼为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高13.1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底屋中为石砌成的拱门洞,高4.1米,宽4.25米,洞纵深15.2米。城台上两层楼阁,重檐斗拱,典雅古朴,气势恢宏。钟鼓楼二楼楼阁南面有一排浮雕屏风扇门,门上的雕刻极具特色。只见木雕雕工精细,花草树木,屋子院落,人物的神彩服装,均栩栩如生。仔细观察,每一扇门的木雕上的图案,都是一个传奇的历史故事,比如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梁红玉击鼓黄天荡;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尉迟恭诚归秦王;程咬金戏战罗成等等,可谓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据悉,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钟鼓楼被电城供销社所用,将整栋楼作为饭堂对外做饮食经营。随着时代的发展,钟鼓楼在1984年被列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由市、县、镇三级政府合资进行了重修。2008年,钟鼓楼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于1993年重新修葺到现在已近20年时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