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以四川大学工学院(此时,工学院的航空、土建铁道、地质、化工等系已调出)为主体,保留了大部分学科(如机电、化工、水利、材料等)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题),但也再迁出了一些学科,比如植物造纸迁往天津大学,糖品物工学迁往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整迁至重庆交通学院(今重庆交通大学),并接收西南地区部分高校的科系,建立成都工学院。同年,四川化工学院并入成都工学院,仍名成都工学院。(1952年,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校的化工系合并成立四川化工学院,它与上海的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2所化工专门学校,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并入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是当时全国主要工学院之一,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设有机电、土建、化工、材料、水利等多个工学科系,拥有1956年全国首批国家二级教授8人(在当时全国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中处于前列,也是西南地区第1名),其中2人于1959年升为国家一级教授。
1978年,在标志着“科学春天”到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成都工学院在科学大会奖励中排名全国理工类高校第9名。同年,成都工学院转归中国科学院,并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直属的3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成都科技大学有着比较综合而强大的工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在科技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上更是一直位居国立高校最前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获得了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重要的科研指标均在当时处于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也居于前10位。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是一所工科实力相当显著的全国重点大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