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碑高8.1米的"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立于突兀的高坡上,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俯临"第一湾",能让你顿生崇敬,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室,"陈列室"里陈列的红军长征遗物,将使你更形象地了解半个多世纪前的这支伟大的军队。石鼓碑右侧的江湾堤岸上,有一片护堤柳林;碑左侧有冲江河汇人江中。河上建有铁虹桥,桥长17米,铁链上铺木板,两侧也用铁链护拦。该桥系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
传说
关于江湾由来,民间传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游,半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
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到古鼓后,告别两个姐姐,毅然转身东去。金沙姑娘转身处,就形成了长江第一湾。
另外一个版本是:不愿西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位姐妹,瞒着父母,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美丽聪明的金沙姑娘邀约两位姐姐投奔东海而去。父母得知三位姑娘逃跑后,非常生气,派玉龙和哈巴两兄弟挡在她们去东海的路上。怒江和澜沧江在沙松碧村望见了两位拦路的哥哥,认为自己敌不过他们,不敢前走,于是改变主意,不去东海了。她们选择了南去的路,却劝服不了金沙姑娘,只好怒而冲去。金沙姑娘眼望两位姐姐远去了,心中去东海的决心依然不变,毅然转身直冲哥哥的拦阻之地,最终想法冲破了阻拦,汇入了东海。她转身的地方,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景观。
石鼓镇
是长江上游古今驰名的一个小镇,镇上因有一个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径1.5米,厚0.7米,有碑亭保护。相传三国时候诸葛亮在石鼓附近"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后建此碑以镇诸夷,鼓的侧面有一裂缝,民间传说,世事动乱,鼓自裂开,太平安定,鼓又自己闭合。1936年,红军长征也由此渡江北上。从石鼓镇溯江而上约3公里,就是一向以险要著称的石门关。
石鼓镇距丽江县城70公里。在金沙江流转角处的小山岗上建有一面 汉白玉雕成的鼓状石碑,石鼓因此得名。石碑直径1.5米,系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年)间,丽江土知府木高向北进军吐蕾,得胜凯旋后的记功碑,石碑两面都有阴刻铭文。
长江第一湾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 五月渡泸 "(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碑高8.1米,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室,室内陈列着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的文物。
石鼓碑右侧的江湾堤岸上,有一片护堤柳林;碑左侧有冲江河汇人江中。河上建有铁虹桥,桥长17米,铁链上铺木板,两侧也用铁链护拦。该桥系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
丽江石鼓镇坐落在江湾转角处,因镇内有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丽江土知府刻制的鼓形汉阳石褐而得名。纳西语称这里为"刺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元史·地理志》等史书中写作"罗婆",是元代茶罕章管民官及丽江路宣抚司的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战略要津。253年忽必烈分兵三路偷袭南宋后方,西面兀良合台一路,即在巨甸、石鼓一带革囊渡江。1936年4月,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在这里渡江北上,现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文物陈列室和石鼓红军长征渡江雕塑,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也在这里汇入金沙江,河上有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铁索桥一座,因似长虹卧波,称"铁虹桥"。桥宽一丈,长五丈,两边桥头建有门楼,并有"上下天门"、"退还庆幸"两块困牌。此桥最初由清代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桥被洪水冲毁,由丽江绅士赖耀彩主持捐资重建。1985年,当地人民政府对铁虹桥进行了全面整修,丽江著名书法家周善甫和邑人王绅分别撰楹联"虹桥卧碧波,铁索绾细柳',"杨柳两行清,水天一色明",对其景致进行了生动描绘。
禹将石的传说
长江第一湾景观
长江第一湾景观
远眺长江第一湾桥边耸立着一尊高约10米的石柱,人们叫它"禹将石",背后山上传说还有大禹停船处。相传远古时候,长江流到石鼓一带,被山阻挡,江水上漫成灾。恰巧,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他把船停在望江山顶,察看山势,见东北角有两座大雪山,有人居住,决定从那里疏江导水,便派随身将军去凿山,可岩石坚硬,奋力凿了三天三夜,仍未开通。为了拯救百姓,将军用头撞开岩石,江水始通,百姓转危为安,但将军却变成了无头石身。大禹为纪念他,做了个头颅状的圆石嵌接在石身上。此虽属传说,但一位地理学家提出,在丽江石鼓一带发现?quot;共工之台"及大禹治水遗迹,此说颇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