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镇位于东莞东部,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下辖32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5万,总人口50万。
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18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出口总额39.58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各项税收总额23.17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10.5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5亿元。因经济实力名列京九沿线县(市)前茅,常平素有“京九第一镇”之誉,2006年跻身于全国千强镇,排在广东省第10名。先后荣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中国最佳物流名镇”、“中华餐饮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字号荣誉,东莞东部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
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即977年—984年),南雄利隽卿到大沥建村,是常平地区立村之最早者。
南宋后期(1265-1278年),我镇部分村落始祖先后从南雄珠玑巷或其他地方到本镇各地立村,从此本镇村落已初具现今之格局。
清顺治年间(1644年),常平境内乡村归京山司管辖。
道光年间(1821-1865),常平古圩建立。
1950年8月5日,区乡调整,常平圩为全县唯一的区辖镇,常平境内的村庄基本属一区的常平乡和广裕乡管辖。
1953年春,全县将原来的九个区划分十五个区,常平区划为第五区,共辖区21个乡。
1954年6月30日,五区常平改为乡级镇。
1954年7月1日,县内区乡建制又变化,常平圩改为乡级镇。五区原所属的21个乡缩为十七个乡镇。
1955年9月,第五区改称为“常平区”。
1957年12月,全县撤区设乡,成立三十七个大乡,常平区解体, 原小乡合并为常平、土塘、横沥、东坑四个大乡。
1958年3月,土塘大乡并入常平大乡,常平境内的村庄基本为常平大乡所辖。
1958年10月,全县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当时常平、横沥、桥头、东坑四个大乡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桥头、横沥地区划出常平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常平公社,成立常平区公所。原公社所辖的各生产大队亦同时撤销,改称乡人民政府。
1987年4月,常平撤区建镇。常平区公所解体,成立常平镇人民政府。原区管所辖下的24个乡也撤销,分别建立31个管理区(另外一个居民管理区)。[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