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民俗升腾一方气。我的家乡——江苏阜宁,堪称红色圣地,水绿宝地,创业福地,军旅界出了10多名将军,学术界出了百名博士,文艺界出了硕多才俊,实业界出了无数老板,在游览了母校阜宁中学将军林、博士林,考察研究了阜宁民俗后,忽然发现了其中秘密,阜宁之所以人杰地灵,与延漫多年的酱糕柴文化民俗有关,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承,给予了她丰厚底蕴,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文旅游资源。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奋发向上进取精神,勤劳善良古朴民风,是阜宁人的遗传器质,酱糕柴民俗文化就是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我们必须珍惜这一促进我们阜宁充满永续生机活力的深厚人文底蕴,在与时俱进中把她转化为激情飞扬追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
酱,与将谐音。酱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在江淮乐地的阜宁,更是被显示得淋漓尽致。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食用酱,对此没作过探讨,但从自己几十年用餐是烹饪荤菜用酱、烧制素菜也有酱的饮食习惯,对酱似乎是情有独钟,结下不解之缘,那种已沁入血液的诱人酱香,这辈子或许已无法再解脱。
阜宁人制酱既土著,工艺也很特别。制酱时间选择在夏天,采用的原料并不是小麦面,而是生小麦,阴藏酵霉时不需要制作酱饼,而是直接将生小麦蒸熟,冷却后摊于阴凉处,用芦苇、瓜类的清香植物叶覆盖,让其进行发酵,出酵后用石磨将其磨碎,再投入已先前晒制一段时间的盐水中继续晒制,为保证晒制均匀和酱味不变酸,每天搅拌翻动时间必须是选择在酱温降下来的早晨,于是一个酱季下来少不了起早的辛苦。制成后的小麦酱是纯黑色的,当挨近酱缸时,那十足的酱气,透心的鲜味,定会令你顿生飘渺醍醉之感。
阜宁人对酱是敬畏的,一制必须连制三年,在没掌握制酱技术的情况下,不敢轻易下手;阜宁人对酱也是崇拜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乔迁新居时携一盆酱前往必不可少,匹配以早已失去使用价值的马桶,偕音将军骑大马,寓意家庭和后生的升腾发达。
糕,与高谐音。糕俗,是阜宁的特质民俗,年代悠远,人人信仰,寓示步步登高之意,因此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迁居安宅,吃糕是少不了的乡土民裕,著名的地方特产阜宁大糕,就是这种吉庆糕俗在当地的实物沉淀,人们在为这个家乡名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共同尽情分享着心领神会的彼此祝福。
有幸的是,我也曾经参加过地标性名特产品阜宁大糕的生产制作,对她的独突工艺熟知在怀。阜宁大糕有几百年的历史,系现代大生产代替不了的纯手工工艺制作,有爆米、粉碎、熬浆、印粉、打锤、过筛、装趟、温熨、回糕、切片、包装等20多道工序,尤其是采用不同于水磨粉的爆米粉原料、胖蚕豆生物水浸润处理、固态油揉和等几个外地人掌握不了绝技传统工艺,甜如蜜、薄如纸、柔如绵的产品特质,以及乾隆皇帝钦赐的“玉带糕”名称,是阜宁大糕走进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深为人们推崇的含金秘宝。
我们这代人对小时候春节吃开口糕的记忆最深,在临近春节几天前,母亲就要以武力封住孩子们的口,不让胡言乱语说不吉庆的话,年三十晚上睡觉前,她会悄悄地将用红纸包裹的几片开口糕和压岁钱放在我们的枕下,并再三叮嘱春节早晨起床后千万要先吃大糕然后再说话,遵照指示去做的我们,第二天嘴虽已被大糕甜透,但始终解不开母亲为什么叫我们这么做的神秘。
柴与财(才)谐音。阜宁是鱼米之乡,河多水多是一大特色,与之相随而生的柴草固然少不了。她大地生、大地长,或散落于池塘边,或点缀于河道旁,荡滩湿地里更是漫无边际,浩瀚茫茫,春夏季节一派朦胧青纱,秋冬季节一片染色金黄,悠扬的芦絮随风飞舞,让人在置身幻境中萌生出思绪飞扬的无限遐想。
大自然的恩赐,成了阜宁人民的幸福宝藏。当然爱柴还得用柴。早先,人们只是用芦柴扎柴籽、打柴笆,做房屋建筑材料;后来,对她进行深加工,家家户户编芦席,统一收购销往企业做苫盖包装;再后来,涌现了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织芦帘打进宾馆、酒店和现代家居,做精美古朴的窗饰装璜,市场遍及大江南北。芦苇叶是粽叶的上乘选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端午一到城乡弥漫的全是诱人的清新粽香,椐说随着马家荡梦里水乡旅游景区的开发,有人已运筹成立制作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粽子作坊的构想。柴,浑身都是宝,已不止于是人们心目中财富的象征了,她本身就变成为财富的化身,助农增收的贡献还真不小。
在阜宁大地,与柴有关的习俗很多。迁居安宅,少不了携预示家庭兴旺发达的吉祥柴;娶新媳妇,新娘子进门得步步踩踏铺在夫家门前的旺门柴;就连丧事,祭祀用品清一色采用兆示后生幸福的宽宏柴制作。真佩服人们的丰富想象,更赞叹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