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您到没到过俄罗斯,一定都听说过俄罗斯特产的玩具——套娃。套娃的特点就是由空心的大娃娃套小娃娃,小娃娃再套更小的娃娃。这些造型都一样的娃娃,最多可以相互嵌套十几个。
和套娃的这个特点类似的,还有这首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也是一层套一层,往而复来,循环不息。不消说,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样的结构,而大人们也抗拒不了其中的趣味,证据之一就是电影《盗梦空间》,梦中还有梦,层层叠叠,环环相扣。
而图画书《翻开这本小小的书》也是这相同趣味的大家族中的一员。当读者翻开这本图画书时,会发现里面还藏着一本更小的书,而书里的角色也会再翻开一本更小的书……直到一本小到连小小读者都觉得太小的书出现为止。
孩子和大人们都喜爱这样的游戏,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探究未知的本能冲动。家长朋友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总是爱不断地问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到底为什么?而当他们的问题得到解答时,新的问题往往又来了,简直快要把大人问崩溃了。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横遭打击,而是顺势发展,很可能将来会成为人类的智囊,因为这正是每个人所固有的好奇天性。有了这种天性,我们才有小说,有戏剧,有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
不过,尽管这类游戏有着相同的结构和趣味,但因其形式的不同(玩具、歌谣、电影、图画书)也就各有不同的“玩法”,各有适合其形式本身的特殊设计。比如《翻开这本小小的书》是一本图画书,自然就要有适合图画书这种形式的独特“玩法”。虽然图画书有一个文学的框架,但它不能和口头歌谣一样天马行空、无所拘束,而是更像套娃,需要适应一个物质的“外壳”,需要根据这个“外壳”来组织调度那些有趣的情节——这个“外壳”就是纸质的书籍本身。
《翻开这本小小的书》是这么设计的:每当一本书被翻开之后,书里的人物就会跑到下一本书里去了。而最最有趣的是最小的那本书,那本连小读者都觉得太小的书,竟然是属于巨人的!它还没有巨人手指甲大呢,巨人自然没法读,于是巨人的朋友们就帮她读了。因为巨人的朋友们本来就是前面几本书里的角色,而这几本书又各自归属于它们前面的那本书,所以大家就叠罗汉般依次把每本书都读了一遍,直到读完巨人的故事。然后大家自然又叠罗汉般依次把每本书都合上了,直到坐在书桌前的我们也合上了这本《翻开这本小小的书》。
至此,整个故事就与纸质的图画书这个“外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结合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还是会遇到一个难题:在一本书中安排下了这么多“书中书”,要如何有效地区分它们的边界,才不至于让读者的视觉出现混乱呢?作者的方法很巧妙,就是利用色彩来区分。每本书都有一个彩色的封面,或红或绿,或黄或蓝,穿插搭配,并且互为“补色”——也就是彼此放到一起会显得特别突出。且由于每本书都会比上一本小一圈,所以翻开来就会有一圈彩色的纸边,一直翻到全书中心那本最小的书时,这些纸边就组合成了一圈彩虹的样子,而那本最小的书就叫“小小彩虹书”。于是,这种利用色彩区分书本边界的巧妙设计,又天衣无缝地和整个故事联结在一起了。
哦,对了,在《翻开这本小小的书》的末尾,作者是这样结束整个故事的:“然后……接着翻开下一本书吧!”是啊,对于小小读者们来说,阅读生涯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漫长一生中,他们还要看许多许多本或红或绿,或黄或蓝,或大或小,或者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大大书……
故事还没完,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