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入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石家庄、太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1977年复职,1978年赴联邦德国治疗腿疾时去世。
人物生平
编辑
初入延安的罗瑞卿
初入延安的罗瑞卿
1906年5月31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
1924年在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考入在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参加过军校讨伐夏斗寅的战斗,7月15日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部队的教导团,8月2日,张发奎在九江将教导团缴械,他离队回武汉寻找中共党的组织。
1928年10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被派往闽西,组建和训练游击队,任闽西红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率部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辟闽西苏区。6月,随部队编入红四军,任支队党代表。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古田会议),会后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与政委罗荣桓积极贯彻古田会议精神,加强政治工作建设,使部队获得很大进步。
1930年6月,任二纵队(后改为十一师)政委。
1931年5月,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头部负重伤,并发大叶性肺炎,后痊愈。
1932年3月任第四军政委,率部参加漳州战役,进驻海边的石码。6月任第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曾与参谋长徐彦刚率七师、九师作为一军团的右翼参加第四次反“围
红大一期一科同学们
红大一期一科同学们(6张)
剿”中的登仙桥伏击战。
1933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西安事变后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进行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2月回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主持抗大工作。
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成《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一书,向全国介绍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
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他学校数千名教学员工到华北敌后办学,途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三十个县,行程三千里,通过同蒲、正太两条铁路封锁线,人称小长征。
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参与了百团大战的指挥和多次反“扫荡”,在此期间,他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撰写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多篇著作,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做出贡献。
1943年回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协助叶剑英同国民党方面和美国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
解放战争中,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团(后改为第十九兵团)政委,参与指挥正太、石家庄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与杨得志等率部在新保安围歼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对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春参与指挥太原战役。
1949年6月,负责筹建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开创国家的公安和国家安全事业,在十年内形成国家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1961年11月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参与组织战备,指挥海防和边防作战,组织领导尖端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研制和生产。
1964年和贺龙等领
罗瑞卿珍贵照片集
罗瑞卿珍贵照片集(20张)
导全军性的练兵和比武,取得很大成绩。他坚持军事和政治的辩证统一,提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联系实际,反对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1965年底被林彪等人诬陷,受到错误批判,被迫跳楼自杀,经历了三次大难而不死。“文化大革命”中受残酷迫害,左腿致残。
1977年,复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协助邓小平领导军队的整顿,积极参加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条件。
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8年7月前往联邦德国治疗腿疾,8月3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1]
1978年8月12日,邓小平在罗瑞卿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称罗瑞卿为“无产阶级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伟大导师毛主席的好学生”。
大事年表
1906—1929
1906年
罗瑞卿
罗瑞卿
5月31日(农历闰四月初九)生于四川省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马家坡(今南充市舞凤乡双女石村)。
1920年 14岁
春考入南充北区大林寺高等小学。
1923年 17岁
春考入民主革命家张澜创办的南充县立中学普通班学习。
1926年 20岁
6月 随同黄埔军校毕业的共产党员李介等参加声援南充六合丝厂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10月 大革命进入高潮。离开成都到重庆,考入国共合作创办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 21岁
2月1日以优秀成绩通过复试,编进入伍生总队(黄埔军校第六期)政治第一大队第二队;8月2日 教导团奉命由武昌沿江东下,两天后行至九江,被张发奎缴械,离队返回武汉找党。
1928年 22岁
10月 在上海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 23岁
1月 受中央军委派遣,离开上海赴湘鄂西苏区红军,抵宜昌后,因交通中断,又返回上海;3月 受中央军委派遣,赴正在闽西活动的红四军工作;5月22日 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次入闽;12月 随部队向龙岩、上杭地区前进途中,参加了毛泽东为准备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而召开的十余次支队以上党代表联席会议。
1930—1939
1930年 24岁
1月上旬 国民党军向闽西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3月 参加攻克南康、大庾和占领梅岭关的战斗;8月23日 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组建一方面军。罗瑞卿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12月30日 率部在龙冈战斗中与友邻部队以诱敌深入战法,一举全歼张辉瓒两个旅和师部,并活捉前线总指挥兼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
1931年 25岁
1月3日 根据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命令,和曾士峨率部转兵向东追击谭道源师,在东韶消灭该师一个多旅,俘敌3000余人;3月下旬 随红一方面军主力由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12月 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四军随营学校政治委员。
1932年 26岁
3月 红一军团进行整编,任红四军政治委员;5月28日 率部与东路军撤离漳州,回师赣南中央苏区;7月10日 指挥红四军参加南雄、水口战役,先后击溃粤敌15个团。
1933年 27岁
1月 黎川改编撤销军的建制后,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随即参加第四次反“围剿”。8月1日 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9月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 28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