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历代文人雅士游王望山的题咏不少,在可能查找的资料中,所有题咏都没有与章怀太子相关的内容,而都与王真人修炼得道有关,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无关。 宋·杨虞仲,字逸少,眉山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游王望山》,该诗根据王蒙得道于王望山,曾于此亲手植树的传说,批判了世人欲修炼成仙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以及“个中自昭昭”的豁然。其诗曰:
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
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
飞仙渺何许?风驭叹莫企。
手种空流传,岁月尚谁记。
化鹤空归来,其树还可指?
仙人隔咫尺,世人谬千里。
丹灶空伏火,河车争挽水。
学仙仙益远,槁死空山里。
我欲问其诀,岂惮航一苇?
便当捐冠簪,超然谢尘滓。
仙人拍手笑,物外倘来尔。
个中自昭昭,一点□□是。
随缘了世缘,他年竟语子。
元·帖里绒实《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诗,记叙了游王望山的经过,和一种“寻隐者不遇”的惋惜。其诗曰:
有约今朝上北峰,来时台殿白云封。
栖庵羽客知何处,疑是寻芝访子蒙。
元·李越实的《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与帖里绒实之诗,是一题同作,当是同游王望山之吟。该诗重点写登临王望山顶时所见景物。其诗曰:
乘暇寻真蹑北峰,白云亭上挹仙风。
字江如练复如带,万点巴山一望中。
明·吴朝宗,字会海,江西建昌人,神宗万历九年(1581)任巴州别驾,在任期间曾登王望山,作《暮春上巳日,携传达室儿,登王望山效拔除之意,索笔和壁间韵二首》。该诗首言春好节佳,而寺观冷落,其二写游览之景,借景抒心系万民之情。其诗曰:
其一:
玉帝何年镇此峰?芝函光落网珠封。
桃花满路春常在,不见仙人王子蒙。
其二:
山耸苍屏列远峰,我来单夹趁春风。
凭高指点官衙树,万井殷忧系此中。
清·朱正蕃在《登王望山》诗中,抒写了登临王望山时的所见所想,发出“天际真人远”、“幽岩丹灶冷”的慨叹。其诗曰:
高山频仰止,览胜访仙踪。
天际真人远,峰尖紫翠浓。
幽岩丹灶冷,古洞白云封。
安得长年药,从游伴赤松。
以上罗列宋、元、明、清不同时代文人雅士咏吟王望山的诗作,并非累赘繁芜,而是为了佐证。
据《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记载:“开耀元年(681),徙贤巴州。”“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旧唐书》卷八十六)李贤被贬巴州,虽然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从“徙贤巴州”到“逼令自杀”的近三年时间里,他却给偏僻的巴州留下了众多遗迹,供后人凭吊和吟咏。如:章怀太子故宫、太子读书台、太子望京山、章怀寺、太子墓等。难道历代巴州或仕宦或旅居巴州的文人雅士们都不知道章怀太子吗?
清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中记载:“人第知章怀太子徙巴州,而不知尚有纪王、悼王,亦徙巴州。盖章怀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念之不忘……”清代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通江李蕃的《与周希尧牧伯书》文、清代朱正蕃的《书台山》诗就是写章怀太子墓与太子读书台的。这说明,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是没有关系的。
事实上,人们要说王望山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有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旧时,甚至于今天,参与志乘修纂的学者,以及当地的文人雅士乃至乡绅官吏们,大都有一种“旌乡贤,美邦族”的情愫在里面,都想给自己的故土乡邦说几句好话贴贴金,以彰一邑之胜,教化后人。但,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志“资政、存史”的功用,这是我们应该记取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