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号称中国第一侨乡,而江门(管辖:新会、开平、台山、鹤山、恩平,俗称五邑)地区中,更以台山籍的华侨居多。据了解,至今生活在台山的人口不到 100万,但它却有140来万人旅居在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五百多年的台山史堪称一部抗争史和奋斗史。台山偏居海隅,土地贫瘠,历史上 素有“山尾、水尾、路尾、台风头”之称,咸潮、台风、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条件注定了生存的艰辛,持续的社会动荡加剧了生活的苦难,走投 无路之际,台山人开始冒险,漂洋过海寻求一线生机。据史料记载,乾隆甲午年,也就是公元1774年,就有台山人在南洋谋生。或许这个人并不是最早到海外谋 生的台山人,但是,作为先行者和拓荒者之一,他的名字还是让台山人牢牢记住了,他叫陈学进,台山广海镇山背村人。
2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台山人踏着先辈的足迹,远渡重洋,到世界各地谋生,置身异国,唯有卧薪尝胆才能立足,飘泊他乡,只有艰苦奋斗方可生存。海外台山人用他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书写了中国历史的 一段传奇。在台山近百年的发展史上,有两个大写的人永远值得台山人缅怀和景仰。一位是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新宁铁路的创办者。另一 位是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改革开放至今,在家乡捐赠最多的慈善家。陈宜禧先生、伍舜德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光辉业绩早已在侨乡大地广为传颂。台山人也正是靠生 存抗争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侨乡历史。
而我到台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凭着平日里跟公司台山籍同事的接触,以及这段时间来的耳闻目睹,我认为台山人既有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的积极一面,也有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消极一面。作为一个外乡人,下面就谈一下我所认识的台山人吧。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二元结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活力因子,也有不合时宜的惰性因子。而在两百多年的侨乡 文化浸淫下,台山人身上普遍存在两大病灶,一是南风窗情结,二为候鸟心态。“离乡别井海外谋,只为亲人免饥忧”。源源不断的侨汇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 进了台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不少台山人滋生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和乞丐性格,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和爱赌博的不良作风。“爸爸去金山,平 安多寄银,有钱快快寄,全家靠住你”;“十一月冬,十二月年,阿爸金山多寄钱”;“喜鹊喜,贺春来,阿爸金山寄钱回”等台山民谣就是当时民风的生动写照。 不少台山人认为“牛耕田,马食谷,老豆(父亲)赚钱仔享福”天经地义,发出了“吃爷饭,穿爷衣,唔风流快活等到几时”的人生感叹,在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中 自甘堕落。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台山人坐以待“币”、坐享其成,在休闲娱乐中悠哉游哉,虚度时光,甚至是在吃喝玩乐中浑浑噩噩、颓废丧志。
现在,台山的出国浪潮仍经久不衰。据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利用各种途径移民海外的台山人在八千人左右,有的年份还多达一万人之众,因为移民出国对大多 数台山人来说,是个难度不大甚至可以轻易实现的追求和梦想,所以不少台山人就有一种客居台山等候出国的“候鸟心态”。 因为可以出国或即将出国,不少普通群众有活不去干,有工不去做,致使在号称人力资源大市的台山,近年来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因为想着出国移民,为数不 少的台山老板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缺乏在台山本土做大做强的雄心和恒心,只想赚上一笔、赚到一把后,就收拾金银细软远走高飞;因为可以移民或即将出国,不 少机关工作人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更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冲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想苦干出政绩,只想平安保官位,不求 有功但求无过,一旦到点够钟或时机成熟,就拍屁股走人。
南风窗情结和候鸟心态已经严重阻碍了台山的发展,成为台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绊脚石,为此,当地不少有识之士在媒体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并提出重塑“台山人精神”。是的,台山人该醒来了!放着好好的“侨”资源不做大,岂不太可惜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