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家乡——台山

家乡区县: 江门市台山市

9月23日按道理只是普通的一天,但不巧的是我三位朋友都在那天飞往美国,其中一个是北京的,去旅游,另外两个都是家乡台山的,一个是嫁人随老公移民了,另一个已经在美国呆了近7年,这次第一次回来喝我的喜酒,正好也在那天回去。

移民到美国几乎是每个台山人的梦想,可以说台山人对美国的情结就像某些鱼一出生就懂得往某个地方奔去那样,是在基因里就已经决定了。小时候听说有人就坐在一个大盆子里试图漂到美国去。尽管这也许只是个传说,但足以体现了基因的强大力量。

台山目前约100万人口,据我经验了解,每100户台山人中就有99户至少有一个亲戚在国外,而且主要是在美加。看看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网站就知道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夸张“祖籍台山的华侨、华人约80万人中,75%在美洲地区,其中在美国的有42万人,在加拿大的有10万人”。两年前到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一家士多店买电话卡,居然又是讲台山话的,到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也遇到不少讲台山话的。

这是为什么呢?看看台山的地理位置,处于五邑地区的最南端,交通聚散处于劣势,因此经济发展条件也处于劣势。上个世纪的1906年,在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的带领下,在慈禧御笔“依议,钦此”后,广东江门的五邑,开始建造一条新宁铁路,它贯穿新宁(“台山”之旧称)南北,与江门、新会相通,全长133公里,车站46个,途中涵洞236座,桥梁215座,这么巨大的钢铁长在古老的乡土上来回穿梭,对繁荣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条民营侨资铁路算1904年—1906年华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300万元建造的潮汕铁路,由日本公司承建;与新宁铁路同期动工的京张铁路,虽有詹天佑当总工程师,但也雇佣了外国工程师。而陈宜禧先生组织建造的新宁铁路,宣称“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观。”给当时留长辫子、穿大襟衫的男男女女极大的惊喜。

可惜的是,这 条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得灰飞烟灭。在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殖民掠夺等因素的催促下,台山人开始了其辛酸的华侨血泪史。经过几十年的打拚,部分华侨发 迹,想到了报效祖国报效家乡,于是纷纷慷慨捐资,支持家乡建设。伍舜德、李伯荣、陈国强、黄炳礼、黄道益、陈策文、刘炳光、伍时畅,一个个名字在台山都是 响当当的。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市接受旅外乡亲及社团捐赠金额超14亿元人民币,兴办13218个公益项目。(2006年台山的GDP6.93亿 人民币)这是什么一个概念,你到台山市区走走,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大型建筑,包括医院、学校、剧院、亭子等都是华侨捐建的,即使到了农村,也会经常看到 华侨的名字刻在学校的门牌上。这种情况在别的城市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台山的华侨一砖一瓦地把台山堆起来。如果没有他们,台山现在看上去也许跟西部地区 未开发的乡村差不多。

现在的台山与十年前的台山真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明显不同的是多了一座商业城和一条步行街。而台山最出名的两样东西是华侨和上下川岛,分别有“中国第一侨乡”和“东方夏威夷”之称。可悲的是很多听过上下川岛的人却不知道它原来是在台山。

上一代的华侨 们衣锦还乡,留给了台山人一座座房子和一个个美梦,一个出国淘金的美梦。于是纷纷掀起了出国的热潮,有搞劳工出去的,有技术移民的,有亲戚申请的,有滞留 不归的,甚至有假结婚和偷渡的,因此也就早早进入了美国领事馆的黑名单。大家只看到了华侨们风光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酸。出去的盼有朝一 日衣锦还乡,准备出去的盼早日成行,出不去的在家盼已经出去的亲戚不时邮寄点“美金”回来。而这种风气甚至蔓延到了城市的管理者。华侨们的捐赠仿佛成了我 们心目中的惯性预期。也许以前这种想法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上一代华侨们的老迈,而他们的后代对家乡的感情骤减,这种期望 就会越来越受挫。虽然目前还是有人不断出去,但是现在已经错过了发迹的黄金时期,大多数人只是自给自足,这使得情况进一步的事与愿违。

我并不反对移民到国外去,我所不赞同的只是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如果大家只是一心想着远离这个地方而不是为这块土地做出贡献,如果大家只是默默地呆在家中等待救援,如果大家对家乡的原地踏步继续麻木不仁,那么台山的明天就只有在沉默中消亡了。

醒醒吧,台山人!

------

我们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我们不能沉醉在历史中;

我们拥有热心的华侨,但我们不能当其是摇钱树;

我们拥有美好的土地,但我们不能对其视而不见;

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会找到唯一的出路。

A.LLEN(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