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文庙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文庙又称孔庙,是古人祭祀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奠基人。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特别是开科取仕制度建立之后,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至圣至尊,万世师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全国各地,到处修建孔庙,对孔子顶礼膜拜。自唐以后,文庙与县学合二为一。
海丰文庙,有史可查始自北宋,在县城西面,建筑简陋,以竹为墙,编草为盖。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县令谭防将文庙迁至县城东南隅,并易为土木建筑。至南宋淳祐辛亥年(1251年),主簿郑梦重修。宋末元初,文庙毁于兵祸战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知县郑源重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李严、正统六年(1441年)知县林谓、正统十二年教谕郑埕、典史陈寿先后修葺。明天顺六年知县胡广易棂星门柱以石。成化十五年县丞陈日光重修。嘉靖元年(1522年)教谕周鼎、训导徐淹、宋秩协商改卜巽向,并绘制界址,自南至北约94米,目东至西约65米,占地面积约6110平方米。
地处县城人民南路的“红宫”,是一处闻名海内外的革命圣地,然而,很少人知道,明清时期这里原是一处县署文庙。
海丰文庙是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也是典型的明、清学宫建筑,作为旧官学发展沿革和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明证,文庙遗迹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特色景观。
文庙大门左侧为名宦祠,以纪念海丰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官员。右侧为乡贤祠,祀历史上海丰籍有名望的人士。前为棂星门,再前为黉门。棂星门为六柱五间牌坊式,往里是拱桥泮池。泮池往里为前殿,前殿为悬山顶,面阔五间,深二间。前殿往里为内院,内院紧连大成殿,前面设祭台。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成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深五间,五柱穿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装饰。无斗拱结构。前殿圆形金柱为圆鼓形柱础和山墙柱。大成殿廊子六支檐柱为方形小抹角柱,方形柱础。殿内金厢兜底8支金柱,高4.53米,柱围1.22米,圆鼓形柱础。院中两厢为对称配殿,风火式山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两边廊子各置6支圆形檐柱。
文庙之东为崇圣祠,西为明伦堂,堂名乃“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堂之前为拱桥泮池。前殿五间为土地祠,右为斋堂。又前为照壁,正面石匾勒刻“腾蛟起凤”四字。“腾蛟起凤”一词出于孟子士之词宗“腾五阁序”,形容孟子士之文才象蛟龙腾飞和彩凤起舞一样。寓意人们重视教育,勤奋读书,多出人才。该匾现存放于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两边围墙开东西二门,门额内书“礼门义路”,外书“人圣域出名区”。文庙之后为五代祠和尊经阁,阁之左为教谕署,三进九间,右为“训导署”,一进三间。雍正九年分拆陆丰县后,训导奉拨陆丰,“训导署”改为“儒学馆”。
整个文庙建筑,有殿,有堂,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圆桥璧水,龙游玉带,蜿蜒回绕;宫墙内外,严翼森峨。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整,设置之完善,规模之恢宏,名闻粤东。
海丰文庙历经岁月沧桑,部分建筑物如“尊经阁”、“土地祠”、“明伦堂”等已倒塌,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拱桥泮池、前殿、大成殿和两厢配殿。1992年复建大成殿后之五代祠。
民国初年,海丰文庙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1927年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领导下,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配合下,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于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隆重召开了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粉刷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贴上标语。大会上,彭湃作了报告,并且大会决定把学宫改称为红宫。以后,革命政权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成了革命的摇篮。
大成殿旁边的两厢配殿今已改作革命文物展览室。里面展出了彭湃许多珍贵的遗物,还有1927年缝制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农会旗和工会旗,海丰人民三次起义的土炮、大刀,宣传画,1921年出版的《新海丰》、《赤心周刊》,红二军、红四军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等。墙上按照大革命时期原样贴有“打倒军阀”、“工农兵团结起来”、“苏维埃政权万岁”等标语,室内摆着长凳,主席台居上首,上覆红布,按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布置。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gosa441521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441521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gosa441521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aifeng.html

 

大师兄(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