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客家地区还称“兜尾节”,意为一年中最后一个大节日,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由于田耕秋收完成,进入冬闲,乡间过九月节特别隆重,家家户户炰饧、炰灯盏糕、杀鸡杀鸭,大搞庆祝。在客家农村大部份家庭都有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在城里作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更为精致的灯盏糕则内加精肉、香茹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馋得死”,道出了人们对传统食品灯盏糕的喜爱。灯盏糕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间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灯盏吻合在一起,故称“灯盏糕”。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很多出门的人都赶回家过节。重阳节由于金风送凉,五谷飘香,登高成了此佳节中不可缺少一项活动,这一天,人们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
崇九的习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们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