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笼仔是客家人结婚时特有的仪式,也是结婚时的重头戏之一。开笼仔,也叫开皮笈、开箱。
开笼仔的风俗源远流长,在过去,女子出嫁之前,其陪嫁的物品中都会有一个带着锁的箱子,这就是笼仔。而开笼仔,是指女子出嫁后第一次打开其陪嫁的箱柜。旧时,女子结婚的三天后,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能把女方带来的喜饼(也叫媳妇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主要是请男方家里的人和婚宴时因事未能参加者。到了现代,客家人都简化开箱这道程序,开笼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开笼仔,也叫“跟腚红”或者“当日红”。
准备笼仔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准备笼仔,因为是陪嫁品,所以所陪嫁的东西一定是全新的。在旧时,笼仔得提早一两个月准备,因为笼仔要用棕树编织,箱子从剥棕树皮到编织笼仔,最后晒干需要一定时间。而到了现代,用棕树编织的笼仔变成了皮箱,准备笼仔也不过是买一个全新的皮箱,省略了编织的时间。第二是准备笼仔的物品,对于客家人来说,笼仔里放什么、怎么放都是非常考究的。首先是全新的衣服、鞋子等谷米钱财,这些用品都是因人而定,但笼仔除了日常用品,最重要的是在箱子里的压箱钱和陪嫁礼单,压箱钱一般要在箱子的四个角和最上层放,而最上层的压箱钱铺得越多越好,越满越好,因为压箱钱和陪嫁单的多少,也代表着女子所在的家庭是否丰厚或重视程度,这也成为女子嫁过去后的娘家底气。女方将笼仔的物品准备好以后,还会由女子用一把锁将笼仔锁住,锁的同时有一些人口中还要念道:锁笼仔,锁笼盖,锁住家婆把嘴。其意思是说希望笼仔给女子带来幸运,让她嫁过去不会受家婆的刁难。
锁好笼仔后,笼仔以及钥匙一般由女子的弟弟保管,在出嫁当天,新郎接到新娘后,要把所陪嫁的物品拿齐了才能出门,此时,小舅子假装刁难新郎,抱着笼仔不放,而新郎必须掏出红包以及说些好话才能将笼仔拿到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小舅子满意地松了笼仔的手,此时,笼仔才能被运到婆家。
女子踏进婆家门后,陪嫁物品也随之进入了房间,此时,提携物品的人会将陪嫁物品放在床上,笼仔则放在陪嫁物的最上面,这种仪式也被客家人称做为压床。因为省略了三天后开笼仔的仪式,所以当天婚礼结束后,就可以开笼仔了。开笼仔,最主要以家婆为代表的亲人和以新娘为代表的弟弟等亲人。开笼仔前,要拿到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的钥匙,此时,新郎又得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得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红包,新郎讨得钥匙后,将钥匙拿给母亲。在众人的围观中,家婆会用钥匙开笼仔,展示媳妇的笼仔里的谷米钱物。当然,打开后家婆还得象征性地用手在笼仔的四周翻一翻,抄一抄,口中还会念道:抄笼仔,抄到底,抄到养阿崽。此时,再将新娘所带的喜饼、喜糖、枣子等东西分给在场的人,开笼仔的仪式才算彻底完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