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在我市,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首先是“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如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市面上常能看见这特定节日里的食品,而且其内容也变化万千,满足了更多人的口味选择。
其次是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在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当然,提到观灯,我市连平忠信花灯不可不提。忠信花灯起源于连平县忠信镇,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它集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载体。吊灯仪式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组成,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时至今日,花灯的习俗已经有一点改变,我市很多地方,百姓家中有大小喜事,如做寿、上大学、当兵、开业、生男孩也都挂起了花灯。
再次,元宵节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每到这一天,我市的公园、文化广场、电影院等地,总会人头攒动,他们有的选择在这一天向心上人表白,有的在这一天求婚,更多的是恋人间互道爱意。在这些场所,我们总能看见,众多的年轻女子手捧男友赠送的鲜花,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此外,在我市某些乡村小镇,人们从正月十二开始,一直到十五,都有人过元宵。过节那天,邻近同姓同宗亲人都到祖公堂聚餐,多的有好几十台,下午五点钟,族里人就开始在祖公堂大门口敲锣打鼓,一同庆贺。
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