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白鹿晚钟

家乡区县: 湖南省资阳区

白鹿寺位於湖南省益陽市的白鹿山,东邻裴公亭,西接会龙山,始建於唐元和(806-820)年間。相传广慧禅师云游至此结庐讲经,因有白鹿銜花献佛,渡众皈依的故事傳至朝廷,唐宪宗乃賜寺名“白鹿寺”。另据明《一统志》载: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白鹿山”因此得名。白鹿山上古木參天,瀕臨悠悠資水,風景秀麗。寺中重逾一千二百斤的铜钟,质料多含金银钗釧之物,声音洪亮,在資江邊的落霞中悠悠遠揚,振聋发聩,成为古益陽的一道独特景观。宋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杨亿曾流寓益阳,观此胜境佳景,叹为观止,于是即兴题联:“资江水急鱼行止,白鹿峰高雁渡迟。”明罗允衡曾有诗记述——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 隔江人误听,疑是老龙吟。 清末湘阴文人李星沅也有诗述白鹿晚钟—— 萧寺飞来何处钟,蒲牢一吼起潜龙。 荒碑雨蚀前朝事,老树秋幡太古容。 径僻自由苍藓合,山深时有白云封。 头陀散片无人识,谁与衔花觅旧踪。 到明代嘉靖年间,知县刘激和龙洲书院院长蒋道临将其定名为益阳十景之一的“白鹿晚鍾”。故老相传,古寺鼎盛时期有四进,第一进为弥勒佛殿,左右为四大天王;第二进为观音殿,左右为佛学堂;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左右为十八罗汉,左厢房为禅堂,右厢房为斋房,第四进为药师殿、藏经楼。住寺和尚有300多人,是益阳最大的一座寺庙。 益阳十景之“白鹿晚钟” 宋代李纲、黄庭坚均到益阳游览过白鹿寺,并写下诗章赞美白鹿美景。 白鹿寺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成毀,第一次重建是在唐宣宗年間,丞相裴休曾主持大規模擴建;第二次重建是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因毀於兵火,未幾即由益陽籍兩江總督陶澍捐資,由惟光和尚主持重建。第三次是在民國初年,白鹿寺殿宇被强占,佛像被搗毀。益陽籍著名大德海印法師等人多方奔走,寺院再次得以復興。清两江总督陶澍捐资重修后寺门有楹联—— 葺理壮奇观,抚四时云树参天,山月静随人影到; 登临纵遐瞩,看隔岸闾阎扑地,江风吹送市声来。 海印法師曾撰聯感嘆當時佛教的衰微: 資水滔滔,淘盡古今人物,問裴公何去;雲樹猶存,遺址悵空亭,白鹿不來秋又老。 江風浩浩,吹開天地麈氣,憶禪寺夕陽;鐘聲宛在,名山導舊約,黃花應笑我歸遲。 益阳十景之“白鹿晚钟” 第四次重建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文革中,白鹿寺佛教建築和文物古跡皆蕩然無存,政府認真落實宗教政策,重建白鹿寺。益陽籍佛源法師為白鹿寺的重建嘔心瀝血,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四方奔走,募捐集资,重建古寺。至一九九八年,终于落成。白鹿寺傍山而建,占地三十五畝,临街山门,雄伟壮观,红墙拱门,气派恢宏,大大超过了古寺山门。登石阶而上,第一进为市佛教协会和佛教堂,右厢为迎客厅和一栋三层楼的禅房。旧白鹿寺全部是和尚住寺,新白鹿寺则全部由尼姑操持。登上白鹿山顶,是一座新修的大雄宝殿,殿内佛像金光闪闪,木鱼声声,香火飘绕。宝殿的左右,各建了一座钟鼓楼,还有药师殿、藏经殿等,皆古朴庄严,殿宇軒昂,香烟裊裊,鐘聲悠悠。“白鹿晚钟”的雄风又重现古城。今人有聯贊曰: 晨鐘驚夢,暮鼓催歸,白鹿又銜花,萬般俗念心頭淨; 佛閣臨江,虹橋跨岸,青山重煥彩,無限風光眼底來

pakea(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