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家什生活习俗
1、家具 旧时,境内居民家具多为木制品,也有少量藤竹制品,一般家庭有条案(条台)、饭桌(八仙桌)、橱桌、木椅、藤椅、竹椅、长板凳、立柜、立橱、银橱、木箱等,古朴粗糙,简单实用;富裕人家外添太师椅、梳妆台等,家具都雕凿精细、图案精美,具有典型的清代家具风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流行75式实木家具,家具样式有很大变化,面板无雕凿,家具脚普遍采用香炉脚造型,有五屉橱、垛橱(上下两截,整齐垛成一整体,顶层有突起的边条作修饰)、大衣橱、书橱、高低柜(一高一低,连成一体)、床头柜、写字台等多种,看人家或陪嫁妆要看家具共有多少条腿。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以三合板为主要材料的木制组合家具和圆桌(折叠式或双层转盘式)、折叠椅、沙发(折叠坐卧两用式沙发,木沙发、布沙发、革皮沙发、真皮沙发)、茶几(木质、有机玻璃、大理石)、角橱、皮箱等新式家具,追求高雅、实用、美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注重组合家具与房子的整体设计。
现代板式家具即指以人造板为主要基材、以板件为基本结构的拆装组合式家具。常见的人造板材有胶合板、木工板、刨花板、中纤板、机拼板、水晶板等。胶合板(夹板、三合板、五合板)一般用涂胶后的单板按木纹方向纵横交错配成的板坯,在加热或不加热的条件下压制而成,是家具常用材料;细木工板(木工板、大芯板)属特殊的夹芯胶合板,其天然木材特性更顺应自然的要求,并具有质轻、不变形等优点,是室内装修和高档家具制作的理想材料;刨花板(碎料板、微粒板、蔗渣板)是将木材加工剩余物、小径木、木屑等物切削成一定规格的碎片,经过干燥,拌以胶料,硬化剂、防水剂等,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压制成的一种人造板,其材质疏松,仅用于低档家具;中密度纤维板(MDF、密度板)是利用木材或植物纤维经机械分离和化学处理,掺入脲醛树脂等胶粘剂和防水剂,再经铺装、成型和高温、高压压制成的一种人造板,性价比最高,属于高档家具用材。板式家具常见的饰面材料有薄木(俗称木皮)、木纹纸、PVC胶片、聚脂漆面等,天然木皮饰面用于高档产品,后三种饰面通常用于中低档家具。
传统木制家具按斗榫方式或用竹梢方式进行拼接,用大锯和斧进行人工切销。现代家具图省事,多用白乳胶和铁钉进行拼接,木料裁割送到电锯厂完成。
2、卧具 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农村和城镇居民多睡木制板床。祖传架子床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上端四面装横楣板,床顶支架“承尘”盖。正面床厅上再多安两根立柱,两边下端各装方形栏板一块,中部各装矩形栏板一块。围栏常用小木块做榫拼接成各式几何纹样,栏板、床柱、牙板及上楣板等处全部镂雕人物、鸟兽、花卉等纹饰。床前摆放木板踏步。新型架子床省去了各种镂雕工艺,改用油漆绘画修饰。80 年代末,城镇时兴席梦思床,床体为木质框架,沙发床垫,造型更为简捷。床上用品趋多样化,除普通棉被外,增添太空被、鸭绒被、毛巾被、毛毯、床帷、床罩、尼龙蚊帐、电热毯等。竹榻是夏日纳凉和睡眠的卧具,由竹或木两种材料制成,四腿一面。
工作人员刚到单位工作时一般配办公桌椅和木板床(或棕绳床、钢丝床)。
枫树、桑树忌作床梃、床担用料。(因“桑”谐音“丧”)
3、炊具 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居民炊具均为柴灶,一般为两眼灶,贫苦人家单眼灶,大户人家三眼灶或四眼灶。采用砖或土坯砌灶,上安铁锅,木质锅盖,锅上用茅草与葛子编结的圆形物为垫,防止漏气,锅台上还安装有烧水的铁制吊罐(顶罐),烟囱垂直竖立或折向墙外。农户平常一般用小锅煮饭炒菜,用大锅煮猪饲料;城市居民则用小锅灶生火做饭烧菜,用煤炉烧开水,间或用煤油炉、电炉作辅助炊具。传统灶台耗柴量较大,燃烧不完全,火力很小。70年代中期推广省柴灶,因炉堂悬空,底部安放铁栅让氧气充分供给,有些灶台还安装了风箱,使得燃烧效率明显提高,市场根据灶台特点推出的环形水葫芦也使烧水速度得到加快。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城市开始使用液化气灶,并向乡村普及,各种电炊具如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抽油烟机、电烤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同时也获得广泛应用。城市居民逐步淘汰了污染性强的柴灶和煤炉,但大多数农户仍保留了传统灶台。
70年代,圩区灶台多用稻草、棉花秸等植物秸杆当柴禾,甚至用牛粪晒干作燃料;丘陵地区以自留山上砍回来的柴草为主,辅之以植物秸杆;山区以杂木(硬柴)为主;城市以硬柴和小煤球、无烟煤、蜂窝煤等为主。80年代末石油液化气被普遍使用,自此,森林得到一定保护,乡村田埂地边的毛草开始自然生长,大集体年代那种因炊事用柴、农家肥用草、耕牛放牧等过度消耗所形成的光秃景象已经成为历史。
除灶台外,厨房其它炊具为:笊zhǎo(普通话读zhào)篱(煮饭滗米汤之用,用竹篾、藤条等编成,圆形,有竹柄。90年代后渐少)、筲shāo箕(有点像粪箕,但沿口较深,底部弧形更大些,且用细篾丝制成,可挂于勾子上,用于淘米洗菜盛饭,90年代后渐少)、蒸笼、粑折(由竹片编制,蒸粑等用之,90年代后渐少)、锅铲、锅刷(由竹制成,一头有竹节,另一头分成很多细长的竹丝,90年代后渐少,改用钢丝球)、砧板、排刀(菜刀)、案板(或橱桌)、碗橱、筷子箩(先用竹筒制作,后渐以塑料筷箩代替)、火钳(夹柴和拨火之用)、撮火铲、竹篮(一般用小水竹丝疏编而成,有大小之分,呈长方形,有筐,用于拎菜、待洗衣服等)、水瓢(舀水之用,先为葫芦瓢,后多改为塑料瓢)、水缸、水桶(另配扁担和扁担钩)、小桶(形状象大水桶)等。
4、器皿 70年代在农村,碗、盘、碟、杯、匙、勺等餐具以粗瓷器为主,也有以竹筒做碗给小孩食用。文革后期,铝制品(俗称“白铁锅”)和搪瓷制品(瓷碗、瓷碟、瓷盘、瓷盆、瓷缸)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搪瓷茶缸和搪瓷饭缸上印上字后成为流行的纪念品和奖励品,盛极一时。80年代,由于怀疑铝制品含有害人体健康的铅成分,不能盛菜过夜,铝制品渐被冷落,不锈钢制品开始兴时。80年代末,细致精美的细瓷餐具进入普遍人家。
茶具多为瓷质,造型比较讲究。多人饮茶使用茶壶、茶碗。个人饮茶多用茶杯,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杯、玻璃杯、磁化杯、双层玻璃保温杯、双层不锈钢保温杯、纸杯、紫砂杯等茶具。70年代农民到田间地头做农活,一般都带热水瓶(保温瓶)、大茶壶和茶杯茶碗。热水瓶先采用竹篾外壳,70年代末逐渐改为金属外壳,80年代市场上多为塑料外壳,竹篾外壳基本绝迹。农民使用的大茶壶有圆筒型白瓷深茶壶、球型白瓷茶壶和黄色球型陶制茶壶等几种。城市居民使用的烧水壶先后经历了铁水壶、铝水壶、铝质电水壶、不锈钢水壶、不锈钢电水壶、按压出水式保温电水壶等多种样式。90年代中后期居民开始使用饮水机,有台式和落地式两种;城市各种庆典纪念活动先后流行过赠送瓷杯、不锈钢盖玻璃杯、磁化杯、保温杯等茶具。
酒具多为瓷质和玻璃器皿,有酒盅、高脚杯、啤酒杯等样式。80年代前农村酒席上一般用陶瓷小酒壶斟酒,喝的多为地方产散装酒,后来逐步被瓶子酒(瓶装酒)代替,酒壶便渐渐引退。90年代末冬季开始兴饮花雕酒,饮前需用不锈钢水壶温酒。
80年代中期,各种塑料制品开始兴时,塑料盆(洗脸盆、洗脚盆、洗澡盆)、桶(水桶、传统造型小桶、活动提把小桶、粪桶)因轻便、耐用、不漏水、免油漆等优点,逐渐替代传统木制盆桶;塑料箩篮因造型多样、色彩美观,逐渐替代传统竹制箩篮。作为浆染老布变成木屐防雨鞋面材料和油漆木制盆桶之用的桐油也渐少用。
钵、缸、坛、罐等作为盛放和储藏食品的传统土陶器皿,70年代前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改革开放后也有少数用瓷、搪瓷、玻璃等烧制而成。钵,口大底小,较矮,形状类似盆,但口径与深度比小于盆,且沿口向里加厚,一般用于盛放饭菜、猪潲水(用泔水、剩菜等煮成的猪饲料)和腌制咸菜、晒酱等处;缸,形状类似钵,但容积大、个头高,口径与深度比小于钵,一般用于盛放米、饮用水、猪潲水和腌制咸菜等处;坛,口小肚大底小,较高,容积较大,高度大约在1尺以上,一般用于盛放和储藏家酿酒、辣椒糊等食品;罐,口小肚大底小,也有肚底一样大,容积较小,内壁较深,可以盛放较少量的食品,也可烹煮食物。70年代常用的一种土罐带有穿孔耳子和把子,口上开有导液槽,可放于锅窿里或炉子上炖鸡炖肉。随着时代变化,农村对土陶器皿的选用有所取舍,坛早已不用,钵、缸、罐的使用也呈下降趋势,炖煮食品已改用铝锅、不锈钢锅、高压锅或口底一样大的小钵等器具。称谓上也有改变,目前社会上将口小肚大的各种容器都泛称为“罐”。
5、家庭耐用工业品 建国初,一些家用工业品才逐渐进入农家,如热水瓶、手电筒、机械钟等;至70年代中期,日用消费品非常匮乏,很多商品需要凭票购买,时兴家庭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责任田到户后,壁挂式摆钟、机械表和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电风扇进入普通农户;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时兴的贵重家用电器是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黑白电视机进入农户;90年代初,录像机、空调、摩托车的家庭拥有量逐年增加;90年代中期,VCD、DVD影碟机和组合音响占领市场,家用录音机、录像机逐步退出。90年代末,农民开始购买彩电更换黑白电视机。进入21世纪,家用电器全面更新换代,液晶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机、无氟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数码照相机、DV摄像机等大量供应市场,家用电脑也走向千家万户。
过去,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儿童头上常生虱虮。于是,孩子们便互相在对方的头发里寻找、捻灭。虱子通过与人或动物接触,互相传播,靠咬人吸血寄生繁殖,被咬部位奇痒无比。过去,腌菜和辣椒糊常因开盖存放过久,里面已经生蛆。讲究一点的人蒸煮后再吃,不太讲究的即便看到虫子蠕动也照吃不顾。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目前卫生条件大为改观,这种十分落后的卫生习惯已经全部杜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