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身为惠东人,就不得不提提我们的“惠东渔歌”。

从宋朝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其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我们当地人称它为“鲘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2008年,“惠东渔歌”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东渔歌”由来

据史料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又称“后船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据《惠东渔业志》记载,自宋朝开始,惠东疍民的先民从福建、潮洲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分布于平海、稔山范和与鹤咀等港湾。从那时起,疍家先民带来的渔歌便在惠东港湾狭长的海岸线上扎根、生长。这些渔民属于福佬民系,史学专家谢重光在其《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一书中便提及,福佬民系不是一种原住民,实质上,它与客家民系一样,是中原汉族南迁形成的产物。

“惠东渔歌”特征

惠东渔歌有29个品种,其中主要有“哦哦香调”、“ 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它与其他民歌有很大区别,主要特征有:

1、惠东渔歌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渔民群居时以“答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

2、惠东渔歌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韵味。

3、惠东渔歌的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再长的歌词,在曲调上的应用也能反复至终。

4、咏叹性强,音域不宽,乐曲短小,是渔歌音乐的重要特征。

5、大多数渔歌都有衬词和各种形式的拖腔。

6、渔歌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它最大特点是“徵”调式五声音阶基础上,常加上第六声(7)甚至第七声(4),作为经过音域一拖而过的装饰性旋律音。

代表作品

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渔歌二重唱 《渔家四季尽春光》、渔歌说唱《赞海花》分别于1975年、1976年代表惠东县上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表演。《春满渔港》、《我叫阿哥免相思》、《蓝蓝的大亚湾》、《港口之歌》、《渔家乐》、《我的家乡好风光》等一批以惠东渔歌素材创作的音乐、歌曲作品在省、市的展演比赛中获奖。

“惠东渔歌”价值

惠东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词简练,源于生活。很多词曲作家曾先后前来惠东渔村采风,体验生活,创作了大量渔歌题材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惠东渔歌的应用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提高。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余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间珍贵素材。

文章参考

惠东渔歌的由来_惠州文化故事_城市中国搜索(ccoo)
http://www.ccoo.com.cn/wenhua/69235x.html

拓展资料

《惠东渔歌》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
http://v.ku6.com/show/U4bqsVUn2HFXhJud.html

zjd(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