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户县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曾有“银户县”之称。但解放前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剥削,加之灾害频仍,仅民国以来的短短三十七年中,大的灾害就有十次。民国十七年(1928)到二十一年(1932),连年荒旱,仅民国十八年(1929)因旱灾饥民就达七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11247人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中嗷嗷待哺者万余人。全县先后因饥饿及疾病流行死亡四千多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长期徘徊在二百斤左右。
到1956年,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同时又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了抗灾能力,粮食总产达到16870万斤,人均676斤,比1949年增产6179万斤。1户太八号葡萄
958年大跃进中,刮起了“共产风”,生产上瞎指挥,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受到挫折,1961年粮食总产12492万斤,几乎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1962年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国家对困难队又进行了扶助,使农业生产有了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达到21882万斤,人均673斤。“文化大革命”使农业生产再次受到严重损害,但由于党内健康力量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粮食生产还是有所发展,1975年粮食总产为30696万斤,比1966年增产10448万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村逐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和作物布局,更加注意了抓工业和社镇企业生产,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80年,农业总产值比解放初增长了5.8倍,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增长了67倍,农业商品率1980年较1950年增长13%。但农业总产值仍占主导地位。1983年粮食总产达到48039万斤,比1978年增产6671万斤,比建国初增长四倍半。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154303900元,比1978年增长近一倍,农业总收入181748000元,比1978年增加了24639282元。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生产项目逐年增加。截止1983年底,全县各种专业户发展到3096户,重点户发展到7224户,各种经济联合体发展到720个,两户一体户数占全县总农户的14.5%。[9]
2012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6.5%。其中农业16.99亿元,增长6.8%;林业0.10亿元,增长55.5%;牧业6.25亿元,增长4.8%;渔业0.06亿元,增长5.6%;服务业1.97亿元,增长13.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5982公顷,同比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380公顷,比上年增加614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085公顷,比上年增加114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13700吨,同比增长3.6%。其中,夏粮产量158571吨,增长4.7%;秋粮产量155129吨,增长2.5%。[10]
工业
西安沣京工业园
户县工业,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冶金铸造业。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户县志》记载:“县东北二十二里有钟宫(官)(今兆伦村),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汉代又在此基础上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国家铸币工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漫长的农耕经济时代,所谓工业多为从属于农业的手工业。到清末和民国年间户县始有少许民族工业,但生产能力低,产品销售不畅,此存彼亡时有发生。
建国以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户县始有国营工业企业。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随着大跃进的热潮,全县开始大办地方工业,经过20年的曲折发展,到1978年工业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行。县办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陆续退出历史舞台,重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现代工业体制。非公有制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形成全县以化工、机械加工、造纸、纸箱、医药等行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
200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925户,其中中央、省属企业8户,县办(包括改为股份制)企业23户,民营企业894户(另有个体企业4309户);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企业66户;大、中型企业7户。2005年工业总产值85.38亿元,其中中央属企业20.2亿元,县办企业3.8亿元,县属其他工业企业61.39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6.8%。[11]
2012年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9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30.61亿元,增长10.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4亿元,增长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55.57亿元,增长14.1%;重工业总产值38.43亿元,下降15.8%。规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1.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