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2015年中国绿公司年会”上,王健林和马云两位大佬之间进行了一次关于转型的精彩过招。马云问王健林,转型准备付出多大代价?王健林回答,我们不准备付出多大代价,代价太大了,我们就变穷了。 在近几年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各种大小“战役”中,传统商业地产商每每居于下风,不得不让出了零售阵地,把业务放在体验式消费上。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商业地产商被迫转型的体验式消费,也有可能成为这场“战役”的一个转折点。电商最薄弱的线下服务能力,可能会因为商业地产商大规模转向体验式消费而变得更为薄弱,使得消费者重新改变已经养成的在线购物习惯。
商场功能:从购物到黏人
从万达广场到万达茂,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一个企业的转型,而这背后也是整个零售商业格局的转变。
记者从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得到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上海现有购物中心近130家,全市购物中心整体营业规模在1350亿元左右,比去年增长16%。
由于受电商冲击,不少购物中心放大了文化娱乐和个人护理、早教培训等生活服务业态,重视和加强体验类业态的引入,2014年上海购物中心文化娱乐等业态营业收入仅次于餐饮业和专卖,同比增长4.9%,高于其他业态的增幅。
IMG3矶森景观规划事务所合伙人王柯翔告诉记者,商业项目应该在前期就考虑通过一些产品来聚集潜在的消费者,并通过为他们定制产品,来吸引其情感诉求和购买力。
在购物中心在建筑面积仅次上海,排名全球第二的成都,记者同样看到购物中心“体验化”的趋势。
2015年成都将有十余个大型购物中心相继面市,成都银泰城将缩减传统商业的占比,增加了诸如“百度眼镜体验区”等更多娱乐互动的商业元素;花样年奥特莱斯则在传统奥特莱斯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巴蜀美食街、文化演出剧场、大型游乐场、民俗商业街等业态。对于一些全新品牌的购物中心,天来国际广场主打Life Style体验式消费模式,鹏瑞利东站广场则在内陆环境下引入海鲜市场、海洋馆和现场烹饪等体验业态……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称,传统商圈更新升级至少在上海来说是大势所趋。
温州立体城项目总经理姜孟军指出,体验业态的最大优势是能把消费者最长时间地黏在商场,而这是原来单纯购物业态无法做到的。
电商短板需商业地产弥
RET睿意德数据显示,英国玛莎百货近期称将在今年关闭上海5家门店,沃尔玛2014年已关闭二十余家店,而整个2014年大型连锁百货关店的有26家。世邦魏理仕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亚太区有开设40家以上门店计划的零售商比例缩减至5%。
似乎电商对传统商业冲击很大。不过,亚洲购物中心协会副主席郭增利直言,“都在说电商冲击实体商业,其实即使没有电商,中国商业也无法高枕无忧。我们的产业模式和市场规则都还没有建立。”
在2014成都商业地产峰会上,他告诉记者,中国零售商业需要梳理商业模式,回归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本质。获得一时之利不难,但持续得到消费者支持,必须随时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创造更好的价值感和体验感。
浙江大学特聘讲师、电商总裁班讲师毛文冽也透露,电商只是表面光鲜,2014年“双十一”淘宝卖了571亿元,但无法统计多少商家是赚钱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商盈利率低于1%。电商2.0时代的玩法,已经不是让电商更赚钱,而是让线上和线下更完美地结合。
世茂集团商管公司总经理吴艳芬的体会,进一步戳中了电商的“痛点”。她说,很多买家在淘宝上投诉,就是因为他们在购物中遇到问题后没有人帮他们解决。但在线下商场,品牌能够得到保障,售后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是电商始终不能解决的。
线下对线上展开“反包围”
轻资产、低成本、不受地域和交通限制,曾经是电商在与实体经济竞争的一大优势,但是其品牌保障不足、线下服务能力薄弱等“短板”也逐一暴露。
除了增加体验式业态,强化线下品质和服务,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正成为商业地产迎接未来春天的重要“反包围”策略。
开发商在向电商学习互联网思维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世茂Mini Mal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针对消费者的大数据分析和研究,从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多个层面研究消费者喜好的消费环境。比如在商场设计了滑梯、攀岩、跑步、篮球场等项目,让消费者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即时购买需要,进而提高每平方米的单位营业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反包围”过程中,客流量的持续性对商业地产商非常重要。
严跃进提醒,从消费群体的属性看,体验型商业也往往伴随着一次性消费的弊病,很多项目在前期很有迎合度,但后续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使得业态反而显得落后。
王柯翔也直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非常快,需要快速跟上,时时提供新的想法和产品保持“双方”好感,这点很重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