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修山

家乡区县: 湖南省桃江县

远望修山,宛若仰卧少女,面目秀美。近观则见一峰耸立,形如裸女,人称东方维纳斯。她头枕青山,长发飘垂,仰面青天,下颚高翘,细腰小腹,乳峰隆起,伸臂张腿,那白练般的一线山泉从两腿的山坳里飞流而下,悄然注入江中。 这巨幅大自然的杰作,仿佛要勾勒出中华民族最古老祖先女娲氏的豪放而坦荡的轮廓、为母系氏族时代永刻一道痕迹于人间似的。这样,夙称有“山川之胜,人文之薮”的修山,其自然形胜也就够润目怡神了。但是,地灵人杰,无独有偶,这里更有一幅亮丽无比的人文景观——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登修山,在蕴藏几千年,经过多少代人的精心发掘后,也终于崭露端倪,可供凭吊了。

修山又名熊湘山,湘山。《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黄帝登修山时,仰望山峰酷似熊耳,俯视山麓与江水相亲相合,熊湘之名是黄帝当时一刹那间的极凝炼的形象语言结果。黄帝当时南巡走的是今修山西侧的轩辕古道,从修山西侧观察,山峰渐次变化,中峰与前峰随着观察者的移动以至完全重合,三个峰变成两个峰,酷似熊耳。《湖南通志》载:熊耳山在县西。益阳县(桃江原属益阳)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峰,如熊耳状,因以为名(《史记·封禅书》注);或又谓之熊湘山(旧志),修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史记黄帝登熊湘乃二山,一为熊耳,一为湘山,湘即修山(《一统志》)。湘山,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汉书·地理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轩辕古道随之废弃,人们见不到黄帝从西侧到熊湘的景象,却见三峰并立,便省略熊,直呼湘山。《汉书·地理志》保存了这一史料。湘山之名一直使用到唐代。

后由于社会交往频繁,人们发现湘山这个简化名与洞庭湖湘山同名,因此几番寻求一个具有纪念黄帝登熊湘的特殊山名,到唐朝末年,才以修山替代“湘山”之名。这一“修”字,可谓神来之笔,既描写了修山挺拔秀丽的自然风光,又别有内涵,因为《史记·五帝本纪》中论述“轩辕修德振兵”。可见这一名一字之用心良苦,表达了后人对黄帝登熊湘修德振兵的无限缅怀,自此,清代《一统志》和《湖南通志》均称湘山为修山。

pakea(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