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琢轩在三穗县最突出的政绩要数兴办教育和解决边区民族的械斗事件。1936年,三穗县仅有高小、初小和女校12所,学生980人,教员39人。经他三年苦心经营,至1940年初,学校增至67所,学生3100人,教员89人。他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增设学校,开展义务教育。特别主张“在苗家所在各保(如三穗县的寨头、巴冶、报京、三民镇等)设立短期小学”,每保还选送少数民族子弟二名入县立高小学习,“由县供给食宿费、教育用品之类;毕业后,回原保开办保校”。这些被选送进城的学生,读书非常刻苦,后来多数有所作为。1938—1939年间,共在三穗县苗、侗聚居的边远地区开办短期小学十多所,免费供给学生课本。为解决师资不足困难,他还举办多期教师讲习会。为解决办学经费困难,他动员地方捐献庙田、义仓,利用庵馆作校址,这些都很奏效。
三穗与剑河等县毗邻,聚居着苗、侗、汉各族群众。这些村寨之间和村寨内部,“眶眦仇杀,累世不休”。储琢轩任职期间,边民械斗愈演愈烈,终于在1938年3月3日(农历二月二日)酿成了以巴冶为首的包括剑河县的岑松、元兆等地所谓“七十二寨”攻打寨头事件,造成双方人员和财物的严重损失。储琢轩从有利于抗战救国出发,亲赴矛盾最严重的村寨,召开知名人士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制止边民械斗,反复宣传国难当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人们晓以大义。并主持召开双方人士和谈,同桌进餐,“释嫌修好”。后又多方调解,反复做工作,使各族之间矛盾日趋缓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