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韶关日报记者 童铜韶 杨纯 张伟 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坚持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的道路,在加快构建以芙蓉新区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受到中省主流媒体的肯定和关注。4月29日,由新华社发起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活动走进广东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召开,韶关入选提名候选城镇。
为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系列报道”,分别从“自然生态美、文化传承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城市形态美”等五个方面着手,重点展示韶关城镇化建设特色和成就,敬请垂注。
三山嵌城,三江贯流。这是粤北韶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形态。
五月初夏,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群山环抱下,三江河水缓缓流过韶城,使这座文化城市灵气毕现,活力四射;漫步城中,芙蓉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远眺城郊,全省最高森林覆盖率为城市树立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丹霞山景区内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三江碧波穿越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对韶城最形象、最直观的描述,也是整个韶关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没想到韶关如此精致美丽,尤其是韶城夜景,堪比珠江夜景,美不胜收,让人如醉春风!”“五一”假期,记者几位久居珠三角繁华都市的大学校友相约来到韶关游玩,首次来韶的他们零距离接触这座文化名城,惬意地欣赏韶关的蓝天白云,贪婪地呼吸韶关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韶关花香四溢、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他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如此赞叹。
是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大都市人眼里或许只称得上是弹丸之地的韶关以其大美的生态环境,风光无限,魅力四射,在前不久由新华社发起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活动中,韶关入选提名候选城镇,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范本。
“绿”是韶关最美丽的外衣,也是最厚重的生态色彩
绿是生命的色彩。
久居城市,最反感的就是让人窒息的钢筋、水泥,最期盼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清新空气。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韶关堆砌的不是钢筋水泥,呈现的是美丽的生态环境,送上的是充满生机的“绿”色。
韶关是国家重点林区,广东省的林业大市,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态发展区,全省的绿色屏障,“打造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是韶关人的职责和奋斗目标。
1985年,广东省委做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重大决策,南粤大地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林绿化运动,韶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响亮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韶关!”1992年11月,韶关成为全省率先绿化达标的山区市,并被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林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韶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韶关,以三江六岸绿化为主线,生态走廊、道路、水系绿化为纽带,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打造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色之城。2009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使得韶关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空气质量更好。
如今,大地上的“绿装”分外妖娆,蔚为壮观: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4%,居全省之首;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全市有5个县(市)被规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也位列全省第一。
身披“绿色盛装”的韶关当之无愧成为“南岭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这无疑是韶关享誉全省的生态品牌。
“村在树中、镇在绿中、城市在森林中、道路在绿带中”——这幅让人心驰神往的美丽图景不是虚无飘渺的幻景,而是当今韶关市的真实写照。
乡村清洁美工程的实施,一大批美丽乡村闪亮登场
乡村美,是生态美的一个折射,一个重要元素,且让我们将镜头对准韶关的乡村:
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街巷整洁,村道绿化美化,整个村庄兰香四溢——这个可与城市媲美的美丽乡村便是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外人或许不知,这个“兰花专业村”过去是一个杂草丛生、村场坑洼、遍地脏乱差的穷乡僻壤山村。
崭新的休闲广场、统一规划的农居小洋楼、笔直宽敞的乡村水泥路——这是始兴县太平镇总甫村的村貌。
诚然,以上只是韶关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在韶关,类似这样的美丽乡村可谓举不胜举,遍地开花。
韶关众多乡村之所以能脱胎换骨发生“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喜人变化,得益于乡村清洁美工程的全面开展。
多年前,诚如其它农村地区一样,韶关的一些农村环境用“脏、乱、差”可概括。为改变这种状况,为广大农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早在2009年4月,韶关决定在全市开展乡村“清洁美”工程建设,即水清、地洁、环境美。并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全面开展乡村“清洁美”工程建设。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韶关乡村“清洁美”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市各县(市、区)均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所有镇(街)、自然村均已完成转运站和收集点建设。与此同时,各地建立了村庄保洁制度。通过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全市农村过去那种“五围”(即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垃圾围屋、垃圾围道、垃圾围河)、“五乱”(即房屋乱建、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家禽乱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变。
与此同时,韶关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工作部署,将创建活动作为“百项工程兴韶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去年公布的第一批广东名镇名村名单中,韶关就多达12个!此外,还有一批村镇被命名为省级宜居示范村镇。
美丽乡村、名镇名村的建设,使得韶关打造了一批乡土气息浓郁、自然生态优美的特色村庄,这些特色村庄如今遍布韶关乡村大地,与美丽的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镶嵌在韶关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光彩夺目,
生态品牌越擦越亮,韶关越来越美
作为广东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南岭生态大屏障,多年来,韶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争创生态文明的亮点。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5月14日,有着良好生态基础条件的韶关市正式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而在2012年,韶关的乐昌、南雄、仁化、始兴、乳源五县(市)被规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使得韶关的原始自然生态得到很好地保护。目前,韶关境内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绿洲,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
大美生态与韶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交相辉映,使得韶关成为最美城镇,成为粤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