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关于安代的名称说法不一。有说安代为人名,有说安代为病名,有说安代是蒙语“敖恩代”(抬起头来)的变音。
关于安代的起源传说达十余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有三种:
其一,很久以前,东北方有个狗国,国王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叫“乌森海洛尔”,老三叫“额勒格西拉”。她们是白鸢,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遨游四方。当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姑娘或媳妇身上的时候,就会生出一种叫不出名的病,很难治愈。佛祖释迦牟尼为拯救人间苦难,便传授由“博”主持治病的方法,即让病人坐着打鼓和镲,歌手嘎达苏和苏海“博”围着病人唱歌跳舞,直至病人康复。所以有人称唱安代为“唱鸢”。
其二,很早以前,蒙古镇(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住着一位老汉,与独生女儿一起苦度日月。女儿长到十八岁时,突然得病,老人套上毛驴车,拉上女儿出外治病,走到库伦旗时病情加重(亦有车轴断这说),急得老人转着驴车顿足悲歌,歌声引来附近的人们,他们也跟着老人转着姑娘边歌边舞,奄奄一息的姑娘渐渐苏醒,悄悄下车跟随众人歌舞起来,不知舞了多久,姑娘身出透汗,病情减轻,父女便定居库伦。这种围圈唱跳的形式便在库伦传开。
其三,早年,郭尔罗斯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妻子因婚后无子而郁郁成病,丈夫驾上牛车拉着妻子,四处遍访名医也不见效。当他们来到库伦境内,遇上歇晌的农民在歌舞,妻子下车,加入这歌舞的行列,出一身透汗,病情好转,后来人们以此来治疗不孕症。
传统的安代按其内容可分为“阿达安代”(治疗魔鬼和妇女相思病)、“乌茹嘎安代”(治疗婚后不孕症)、“包勒格道勒呼安代”(求雨)等。其形式可分为“大安代”(在野外举行)、“小安代”(在室内举行)等。
安代演唱有一定的程序,古老的、中期的和近代的演唱内容基本相同,形式略有差异。传统安代的唯一舞具是歌手的领舞铃鞭、后来参加者效仿铃鞭的舞动,甩起手帕、腰带、袍襟,以至挥舞绸巾。传统安代演唱时无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后经老艺人、第二代艺人和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工,揉进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作和韵律,增加“向前冲跑”、“凌空吸腿跳”、“双臂抡绸”等动作。这些动作以“踏足”、“顿足”、“甩巾”及自然圆圈队形为特点,仍然具有蒙古族古老的绕树而舞的习俗,动作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其风格特点为“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
1965年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还将安代介绍到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1982年通辽市歌舞团曾赴北京为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表演了安代舞。
摘自《哲里木盟志》
科尔沁民歌:哲里木民歌又称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部分。内容丰富、数量浩瀚,旋律优美、语言精辟。产生和流传在通辽的蒙古民歌有八百多首。
科尔沁民歌除古代狩猎歌、游牧歌、神话传说歌、寓言歌、古代英雄歌以外,还有歌颂人民反抗斗争、控诉压迫剥削及兵役、徭役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北京喇嘛》等。
哲里木民歌在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其特点鲜明。它的长篇叙事民歌广为人知,如《嘎达梅林》、《韩秀英》、《娜布其公主》等。这些叙事长歌旋律宛转动听、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哲里木民歌音乐手法严谨,转调手法高明。在曲调中不仅有一般性的起、承、转、合等手法,运用变化音、离调、转调、调式交替、色彩渗透等旋法。有些民歌改编成大型交响性器乐曲和合唱曲。
哲里木民歌在文学上也有鲜明的特色。民歌除故事情节完整外,还巧妙地运用“比、兴、衬托、复唱、排比、夸张、比拟、设问、对仗、旁描”等手法。特别是章节的重迭复沓手法,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题,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