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与通辽

家乡区县: 通辽市科尔沁区

      1698年7月29日至10月16日之间,就是奉皇太后之旨,在出巡东北的76天中。他是由承德北行进了今天的内蒙古,经喀喇沁、敖汉,然后跑进了通辽的奈曼、扎鲁特、科左中旗等地,又动身向吉林一转,南下兴京,去了盛京。在此要说明的是一点是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当时还仅仅是科左中旗的一块辖地,就在古驿路边儿上。  ——那么,康熙皇帝在通辽看到了什么?

  还不瞒您说,康熙37年(1698年)的中秋节,康熙皇帝就是在通辽过的。他看到微霜初降的万古洪荒之地,在一片如水的月光之中,便写下了“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的诗句。他看到了蒙茸蓬松的草丛中,夜露未干,红日冉冉,晓雾渐散的景色。在他给后人留下的文字中,还分明地告诉来者,通辽这地儿当年是野兽众多、有鹿有熊的好猎场。当然啦,这些都是二三百年前通辽的自然风光。

  ——那么,康熙皇帝一到通辽,这通辽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笔者告诉您吧,那可就大不一样喽!这里出现了一座通辽“史前”的“皇城”。咱们先看看这位皇帝来通辽时从京师出发后沿途拉用品的大车有多少——123辆。这其中那仅装马鞍弓箭等兵家所用之物的大车有多少——12辆,拉载8000余斤。从京师带来了多少粮食供一路食用——5万多斤,装了80余辆大车。康熙皇帝带了多少个儿子来通辽——7个,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连同王公大臣、护驾官兵、行围劲旅等等,随康熙到通辽一共来了多少人——多达二万人。翻开通辽的史书看一看,今日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时只有十来户蒙民和几户汉民。康熙皇帝来此时会有多少人不可得知。不过,据志书记载,康熙“视察”通辽二三百年后,也就是通辽建镇的1914年时,人口总共才是26836人,由此完全可以说,康熙二三百年前来通辽这地儿,搬来了一座流动的“皇城”,一个“史前”的满洲人氏的“君臣镇”。这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莽苍苍荒原之上,多了一座突现的、海市蜃楼式的城。

  ——那么,康熙皇帝一到通辽这地儿,又有怎样的气象和生机出现呢?

  笔者把史料中的文字复制成形象,那就是,万千穹庐依水而扎在荒原上,一重重的帐篷又环绕着帝王的行帐,而这帐篷城就坐落在荒原的高平之处,下有清流绿波环绕而去。无兵何足言城?这块还没有命名为“通辽”的荒原上,出现了一队队羽林卫士列队而行,风扬旗展,弓刀各自披挂,阳光下闪闪生寒,人声阵阵,马嘶阵阵,号角声声,很有一派“皇家野营图”的韵味。

  ——那么,康熙皇帝在通辽这地儿都干了些什么呢?

  据笔者所知有五:其一是行“围猎习武”之事。皇家围猎,那场面之宏大、那阵容之强大是可想而知了。其二是在通辽宴赏了奈曼、科尔沁、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等十来个旗的王公、贝勒、台吉等。,其三是在8月28日“赐端敏公主及额附达尔汗亲王班第金币”。其四是到了孝庄皇后父亲的坟前,也就是康熙的外祖父的坟前酹酒祭奠。清代典籍中有“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之文字,时间是九月初一。其五是到了九月初三,他又向在这里的皇家血统男女进行了一番赏赐。事儿虽然干了这么几件,但最为使他龙颜大悦的还是大宴通辽这地儿的“群臣”。参加者到底有多少?无从统计。从他的两句诗“提携皆妇稚,千帐动欢歌”来看,那是个具有帝王气魄的欢宴,不止是请王公贝勒等,连民众。连妇女、孩子都应皇帝之邀前来赴宴。千帐万幕,万幕千帐,欢歌阵阵,笑语声声。这是一个高潮频起、盛大热烈的宴会,只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如录制下来,编进《康熙王朝》的电视连续剧中,那才叫锦上添花,妙到极处啊!若到了通辽建城百年之际放上一段,名为“三百年前康熙大帝为通辽选址举行奠基欢宴”,您看看,那可让人拍案叫绝啦!可惜哟——这只能是笔者的幻想……

  ——那么,康熙皇帝的流动皇城具体点儿说究竟扎营在何处呢?

  通辽这地儿,看来曾是被康熙皇帝选中的一块风水宝地,曾是一块浴皇恩的非常之处。如果具体一点来说,这座从京师而来的流动皇城到底扎营在通辽的什么位置上,春花秋月,光阴苒荏,三百多年过去了,无人再提起康熙来通辽这事儿,无人考证笔者提出的问题,难啦!根据清代文史中有关记载,又核对通辽建城前的面貌,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就在今天的科尔沁区一带。80多年前,这一带是“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岗,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交通之利便尤为他处所不及。试想,康熙皇帝携两万之众从“陆”上来通辽,走的正是漠南蒙古的五条驿道中通过哲里木盟,又经过今日科尔沁区的一条,不选这地儿“建”皇城选哪儿呢?这地儿正是他在一首诗中写的“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之地儿。至于有野史说清代通辽这地儿野狼成患不适合于人居住,那是一二百年前的事,是康熙从通辽走了以后的事儿,是因当时“盛京城外有狼逾三万夜扰不息遂驱之”之后的事。那次驱赶的狼过跑至了通辽一带,这才有了野狼成患的事。说句玩笑话,当年通辽的狼,老家还多是今天沈阳的呢!当时狼多到什么程度,无人知晓。不过,从民国15年(1926年)出的《满蒙都邑全志》的记载也可以推想出有通辽城之前,狼多到什么程度,仅这个民国15年,通辽一年就能收购狼皮五千张……

  ——那么,康熙皇帝来通辽,没给题个词?

  人都是有思想的,帝王也不例外。末代皇帝溥仪作为战犯被关在通辽一隅夜深时流下了泪水,望着蜡烛说:“通辽,通辽,统统地都了结啦!”雄视千古的康熙大帝也如此,他留下了中秋之夜,面对神州大地万家灯火,不贪图观赏月中玉宇琼楼,“独在遐陬理外疆”的诗句。近年来,国家确定了旅游假期,于是乎,旅游活动风行神州赤县,经年不衰。或许有“砚过留声,人过留名”之、说吧,凡旅游景点也都有人刻画了许多“王二狗到此一游”、类的字样。那么,二三百年前的康熙皇帝呢?他来了通辽,偏爱通辽,不用“秘书”代劳,竟自己给通辽写了四首诗,有意查阅者,请翻阅《康熙诗词集注》一书,无此雅兴者,笔者给您附在此文结束之处。

  ——那么,康熙皇帝当年的“皇城”对后来的通辽有什么影响呢?

  就凭上面提到的这四首诗,我们再看看世界地图上的地名:“斯大林格勒”、“华盛顿”等等,笔者认为通辽也应该有个别名,叫“康熙城”或“康熙浩特”。另外,当年康熙来通辽是满地搭帐篷,当年通辽建城时是满地搭窝棚,康熙来是搭起了帐篷建起了“城”,通辽是搭多了窝棚建起了城,有没有一脉相承,应该有。别忘了康熙来通辽前的60年,通辽这地区就有了人家。这些人的后代没吃过康熙的“请”?没见过康熙的“城”?笔者今儿个是生拉硬扯,说是“史前”的康熙城影响了后来的通辽城,通辽城您说该不该有个老名叫“康熙城”或“康熙浩特”?其实,没有也罢,反正这《康熙大帝与通辽》是笔者炮制出来的,绝无他人之版本,没人知道,又会有谁去提起呢?

附:康熙咏通辽诗四首

口外中秋
荒塞天低夜有霜,
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
独在遐陬理外疆。

行围敖汉、奈满、查鲁忒部落

农暇巡侯甸,
扬旌历远途。
军容阵七萃,
武事讲三驱。
永罢防秋戎,
咸为首路趋。
晚来围猎罢,
羽卫集平芜。
注:奈满、查鲁忒乃“奈曼”、“扎鲁特”。

塞外偶述
晓雾迷前岭,蒙茸露未晞。
林中呼鹿罢,山下射熊归。
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
时平疆域远,万里尽庭扉。

至廓尔沁部落与众蒙古宴

大野支黄幄,长筵藉软莎。
恩膏宣塞下,部落列山阿。
法酒沾人醉,椎牛飨众多。
提携皆妇稚,千帐动欢歌。
注:廓尔沁乃“科尔沁”。

 

陈佳琪(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