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区基督教会是由浸信会、圣道会和圣公会联合而成。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美籍牧师纪好弼先生来肇庆传道,设立浸信会,会址在城中路。圣道会原名圣洁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美国的传教士毕贤明牧师夫妇在天宁北路(现文宝书店北侧)创立。而圣公会原位于正东路,后迁往草场路(现人民中路高要中旅社南侧)。历史:肇庆基督新教端州堂二三事
纪好弻牧师创立肇庆浸信会
话说在我国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时候,皇后佟佳氏病故百日服满,皇贵妃钮祜禄氏奉皇太后懿旨,总摄六宫事务。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马里兰州,那年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纪好弻(Rosewell Hobart Graves)。他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其影响下,纪好弻15岁就受洗礼加入教会。大学毕业后,他立志做个全职的传道人。从此,他潜心钻研神学和医术,与人们分享福音。
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3月,纪好弻乘船横渡太平洋,经过四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在8月12日来到香港,随后到了广州,与基律牧师共同在华南第一浸信会工作。纪好弻著有《醒世要言》、《基督之平生》、《保罗书信浅释》等书。还将《诗篇》译成粤语,帮助驻华传道协会重新翻译旧约、新约《圣经》。咸丰十一年(1861年)纪好弻踏足肇庆,在麒麟街租了一间屋住下来,接着在城区内或附近四乡传道卖书。第二年在肇庆设立浸信教会,先后有张玉屏、严垣田、冼怀棠等人入会,纪好弻亲任牧师。教徒日益增加,几年后在城中路买下一间马家大屋,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正式成立教会。直到辛亥革命后,由于教徒和聚集者越来越多,教堂明显挤迫,于是再购买两间相邻的店铺,扩大教堂。这就是今天城中路112号基督教端州堂的前身。
纪好弻牧师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之一是他的婚姻。清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七月,强台风袭击广州,基律牧师罹难。其遗孀在第二年和纪好弻结婚。但只过了一年,纪夫人就去世了。同治九年(1870年),来华传道14年的纪好弻第一次回国。两年后,纪好弻在美国与娜莉女士结婚,并带着新婚的妻子再次来华。光绪十四年(1888年),娜莉病逝。又过了两年,57岁的纪牧师与森科夫人结婚。夫人任培道女子学校校长,她还服务于肇庆的妇女工作,聘任女传道人。在纪好弻牧师79岁的时候,神把他召回天国去了。
教堂的墙壁晚上发光
1963年2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随后在城市则是“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到了1964年,肇庆的“四清”运动如火如荼,接着是“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动当然是偃旗息鼓,销声匿迹。这么一沉寂,就是十八年。直至1982年圣诞节,在城中路基督教浸信会,开始复堂的第一次主日崇拜。那是后话。
1964年6月,教会被勒令停止一切活动,所有教产通通没收代管。教堂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先后竟然被改作北区房管站的宿舍和锯木工场。说到这里,讲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
话说教堂被北区房管站“代管”,实际上是无偿使用。在教堂讲台的地方,就是被房管站的一个头头围起来作宿舍之用。有一天晚上,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教堂里天花板上的吊灯也晃来晃去。半夜时分,那个头头照例要都要起来解决问题。他突然看见讲台上面那幅墙壁发出一闪一闪的光圈,好像是天父背后的光环。这种现象自从他搬进教堂以来都没有见过。他害怕极了,也似乎醒悟了,第二天急急忙忙搬走。从那时候起,再也没有人有胆量在教堂居住了。到了1968年,教堂被用作锯木工场。工人们都知道那件事,便用木板把讲台封住,即使是整日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小将”,也都循规蹈矩,无人敢造次。
张玉屏父子与“玉屏园”
上文说过,在肇庆浸信会创立之初,张玉屏是首批入会者之一。所以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教会正式成立时,他担任会役(相当于执事),佐理教会会务。
张玉屏是高要县上莲塘镇安村门楼人,又名张星广,精通歧黄之术。年青时后血气方刚,体格健硕,喜欢习武,尤以腿上功夫了得。如果他扎起马步,即使两边同时有两个人扯其双脚,也休想拉得动他。有一年,他只身外出,路上遇到几个匪贼,他们仗着人多势众,以为打劫张玉屏是手到擒来之事。结果那几个毛贼被他赤手空拳三几个招式便制服了。
张玉屏的二公子张允文,字泰清。与孙逸仙(中山)先生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区学校同班学习西医,成为挚友。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允文毕业回到肇庆行医。他先在城中路巡捕巷开设“存济医局”,之后迁到福建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搬到东门街(正东路),改名“存济西药房”。到了民国六年(1917年),两广浸信联会医院成立,张允文被选立为首届董事。
民国十二年(1923年)7月下旬,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广州卫戍区司令魏邦平,和华侨伍于簪、伍学晃、杨逸仙、杨西岩等人游览鼎湖山,孙大总统还抽时间专程来到存济西药房,与张允文叙旧。两个当年学医的同班同学,一个医国,一个医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分。
这一年,要构筑东门街、天宁北路等几条马路。在拆迁商铺时,高要县县长严博球亲自督阵。张允文向他提出几点意见,严某很不高兴,堂堂一县之长,岂容你说三道四,认为是张允文有意捣蛋,竟然举起手中的文明棍,要打张允文。张允文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一字一句地说:“你打我一下,就要赔银一千元。”这时候,严某恼羞成怒,大喝一声“可怒也!”手起棍落,“啪!啪!”两下,果真打在张允文身上。身为县太爷,虽是七品,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教会人员!张允文不依不饶,遂向两广浸信会投诉严某侵犯人权,仗势欺人,滥打无辜。两广浸信会马上派人前来处理,要求严博球赔偿三千元。严某为了息事宁人,只好乖乖地如数照赔。张允文并没有袋袋平安,他不差钱。他把钱平均分作三份捐赠出去:一份给肇庆善堂,一份给浸信会,一份给梧州思达医院。
张允文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肇庆基督教会按立为牧师。为了纪念父亲张玉屏,张允文在米仓巷购买近二千平方米的地修建一座专门收留失明女孩子的场所,取名“玉屏园”。那些女孩子有的是先天失明而被遗弃,有的是后天失明,由父母送来这个充满爱和怜悯的家园。园中有两栋大楼,一栋是牧师及管理人员宿舍,一栋是女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还有菜地和小花园,并种了果树,环境优雅、洁净。直到肇庆解放后,在1952年“玉屏园”才由人民政府接收。后成为高要县委宿舍。而那班失明女子则搬到德庆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德庆福利院。
端州堂复堂
1982年12月25日圣诞节,基督教会正式复堂。杨雄韬是负责人,主持会务。两年后,杨雄韬被按立为牧师。复堂之初,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没有钢琴,没有诗歌本,没有特别的仪式,虔诚的信徒们,齐声唱出“耶稣领我,我真喜欢……”
这座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教堂,早已岌岌可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有重修(建)教堂的打算。有肇庆市和端州区两级政府及统战、民族宗教、建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得到香港浸信联会、尖沙咀浸信教会等鼎力相助,在2003年10月18日奠基,2005年1月15日正式开工,耗资人民币320万元,于2006年7月30日在新堂的副堂举行第一次主日崇拜。同年9月10日举行新堂落成感恩奉献礼。至此,基督教端州堂将为广传福音提供更多的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