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区是湛江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广东省西南,湛江港湾的北部,东临海湾。由于区内土壤属砖红壤,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故名“赤坎”。城中有三条河(南桥河(又称南溪),北桥河,另一条不祥)流蜿蜒穿城而过,然后汇流入海。赤坎区处于亚热带季风的控制之下,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环境。赤坎区水源丰富,阳光充足,城区草木葱茏,四季鲜花盛开。 欧陆风情街 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华侨带回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楼房。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楼顶建筑。岭南地区常见的骑楼在赤坎镇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 欧陆风情街02.jpg 影视城 早在1939年,就有电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摄抗日电影《保卫大四邑》。此后陆续有《三家巷》、《香江风云》、《廖仲恺》和《醉拳Ⅱ》、《六两金》、《南线大追歼》、《香港的故事》、《阮爱国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视作品在本地拍摄。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并吸收资金进行文物修缮,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视城。该城占地6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人民币。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三家巷》及港剧《东山飘雨西关晴》亦在此拍摄。 赤坎03.jpg 欧陆风情街01.jpg 景辉楼 景辉楼置身在赤坎镇著名的欧陆风情街,与赤坎影视楼仅一墙之隔,是了前往参观了解赤坎古镇百年历史的唯一场所,景辉楼是岭南水乡著名的骑楼,以民国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楼高三层,建筑长45米,宽5米,楼高三层。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岭南古镇骑楼民居。 一楼是赤坎古镇历史陈列馆,内有二十年代的股票、中国第一台收银机、兰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和原貌布置,珍藏妓女原装的名片,民国时期原物组成的新娘洞房等等……500多件历史实物,让您从丰富的历史实物中切身触摸赤坎昔日的繁华。二楼是民国时期名人张景辉的故居,内中民国式的家具布置,原汁原味,古色幽香,充满神秘,发思古之幽情。 图书馆 赤坎镇最奇特的景观,莫过于小小的地方竟然有两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竞争的见证,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依然作为地标建筑矗立在赤坎镇。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以满足族人文化需求,反响热烈。后来有海外族人提议兴建图书馆,1923年动工,1925年建成,总投资三万多银元,建筑风格为欧式。落成后一年,再置美国大钟一座。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此举震动了关族人,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马上于1925年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规模与司徒氏相当。他们采用德国大钟,也有各类珍贵藏品。由于抗日战争影响,这两座图书馆停办长达数十年。1980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华侨政策,予以重开。除部分楼层留作同族聚会交流之用外,其余区域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图书馆.jpg 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是赤坎镇的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三公里、约六百座骑楼,当中尤以堤西路一带最壮观,构造也极讲究,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因为建筑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部分都是凸出来,底下的空间便变了行道,远看像楼房骑在行道,故称为骑楼。 赤坎08.jpg 赤坎古渡口 1至4号码头西起晨光小学至大通街与平安街交接处,全长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码头,故称古老渡街。该段码头包括晨光小学大门、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狭窄弯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级;5至10号码头则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级、染房街、东兴街、水仙街、南兴街(旧称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级,尽处有一井(已弃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为完整的渡头遗址,甚至当年船只系缆的石墩尚在。 开平碉楼01.jpg 赤坎五大会馆遗址 会馆是旧时同乡人士在外地都会、商埠所设立的馆舍,是供同乡聚会、议事和寄宿的场所。赤坎原为古港埠,清康熙年间废除海禁后,素有航海经商习惯的福建船商载货来赤坎埠贸易,与土民相得,陆续招集同乡来此经营。因闽人引聚渐多,集居一处,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与外地商贸往来,福建人开其先河,继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绅贾接踵而至,地方渐旺。随着商贸的发展,清朝年间先后建造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闽浙会馆、雷阳会馆和广府会馆。 古祠庙 由于古商埠的发展,赤坎的庙宇也随之香火兴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儒、佛、道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义,祠庙里所供奉的神灵多种多样。赤坎较为闻名的古祠庙有水仙庙、白马庙、关帝庙、双宗庙、康公庙、妈祖庙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