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铜人

家乡区县: 上饶信州区

张潜(1025—1105),北宋湿法炼铜家,字明叔,今新营乡吴园人。
  潜为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浸铁炼铜技术。胆永浸铜,即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其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张潜根据前人和自己的长期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胆水浸铜工艺,于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 下其法于诸路。自此,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场、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 潭州(今湖南长沙)永兴场和德兴兴利场等矿场,均全面推行其湿法炼铜技术,获得很大效益。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100多万斤, 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 南宋绍兴年间,全国胆铜产量增至占铜总产量的八成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张潜的后裔张理又献《浸铜要略》给朝廷。张理对此法达到“讲之精,虑之熟”的程序。当朝宰相因有益于经费,复置兴利场,并奏“命理为场官,使之董其事。”明人危素著《<浸铜要略序>序》誉张氏为炼铜世家,现《浸铜要略》原书佚,尚存危素《<浸铜要略>序》可考。
  《金史》称:张潜,字仲升,武清人。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时人高其行谊,目曰“张古人。”后客崧山,从仲振受《易》。年五十,始娶鲁山孙氏,亦有贤行,夫妇相敬如宾,负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贫也。邻里有为潜种瓜者,及熟让潜,潜弗许,竟分而食之。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还之。里有兄弟分财者,其弟曰:“我家如此,独不畏张先生知耶?”遂如初。天兴间,潜挈家避兵少室,乃不食七日死,孙氏亦投绝涧死焉。

市营1301周子凌(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