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有句俗话:“大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这正月十五的灯,指的是龙灯。萍乡历来有耍龙灯的习俗,其中又以芦溪“缩龙”影响甚远。记得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萍乡演出时,芦溪“缩龙”表演队大显身手,着实在全国观众面前替萍乡人“长”了一回脸。那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如今的芦溪龙灯发展现状怎样呢?记者来到了享有“中国民间灯彩艺术之乡”的芦溪县采访。
芦溪县文物局局长龙成前介绍,芦溪县的民间灯彩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灯彩艺术源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现有鱼灯、花灯、狮灯、划旱船、板凳龙等30余种灯彩种类,而以缩龙最为突出,全国罕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目前全县有10多支龙灯队伍,二十多条缩龙。队伍庞大,场面壮观。2009年,芦溪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灯彩艺术之乡”,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村是萍乡最早的县址所在地——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始设萍乡县治于此。古城村也是芦溪“缩龙”的发源地——“缩龙”是由明代宰相严嵩在芦溪新田村严家冲的远房族人从北京带图纸回来后仿制而成的。历经六百年变迁,“缩龙”就保存在古城了。《萍乡市志》上记载:“缩龙,以芦溪镇古冈村(今芦溪镇古城村)为代表,可称萍乡一绝。相传源于明代,严嵩之子严世藩下野离京返乡回分宜,带回明宫廷缩龙制作图,后其族人携图迁居萍乡芦溪古城,缩龙从此传入萍乡。芦溪缩龙的制作非常精密,龙长39米,分为11节,龙头重50公斤,张开血盘大口,口含龙珠。喉头沾着一道符,额头有王字。头顶有一独角(故又称独角龙)。龙身可伸可缩,玩龙须150余人同步进行,同时要配7组乐队,加之鱼仔灯、引灯、散灯等全部出动共300多人,耍法有金龙闹海、太极图、小极图、头尾绕柱、盘龙、穿龙等。每三年出灯一次,自正月十一始至十六日,出灯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在古城村,村支书陈高平告诉记者,古城村现有一大一小两条“缩龙”,与别处龙灯不同的是,它是黄色独角金龙,赣西地区独一无二,国内也少有。古城龙灯取名叫“太平灯”。这条大的缩龙全长28米,腰圆直径0.5米,龙头高2.4米,总体重约360公斤。“缩龙”,顾名思义能缩小。因为“缩龙”经常要到农民家中去耍,农民家的门看上去要比龙头小,但是龙头硬是左摆右晃可以带领龙身进去,并在室内有限的空间灵活地耍出很多花招来。
记者了解到,舞龙灯时,一般场面需要80多人,规模大的一条龙需要150人左右,开道的是一对上书“吉祥如意”的排灯,其后是40多只成对成双的头灯,在锣鼓队壮威声中,“缩龙”蜿蜒前进,边走边舞,然后是小乐殿后,喇叭伴奏,并不时地施放地铳,响天震地。远远望去,一片灯火辉煌,加上近十只通红的小鱼灯在黄色的“缩龙”前后左右上窜下跳,绵延百余米,给人一种庞大壮观的感觉。在2011年的元宵佳节上,芦溪县举行了第七届灯彩巡游活动。一千多人的表演队伍,十几套民俗节目吸引上万观众驻足观看,其中古城的缩龙更是显得气势磅礴。
如今,古城村2000多人当中,会耍龙灯的村民占了半数,其中会耍龙头的有10多人。为使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有接班人,村里让八九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耍小龙,古城小学还有意识地开办了几期“缩龙”培训班,让小朋友们从小就掌握缩龙的表演技术,村里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条小的缩龙。另外,村里还成立了龙灯管理委员会,派相关人员走出去联系业务,制作古城“缩龙”的宣传画册,加强宣传和推广,走利用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近年来,古城的缩龙除了经常参加萍乡各地的一些活动表演外,还先后参加了江西省第六届少年儿童节、江西省老年节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并到厦门市、上栗县、湘东区进行友好演出。1994年,在芦溪县的灯彩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古城缩龙几乎成了芦溪文化的一道招牌。”陈支书自豪地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