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色

家乡区县: 赤峰市元宝山区

男儿三艺多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期间举行,包括摔跤、赛马和射箭三项。

摔跤是男子“三艺”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成吉思汗被选为蒙古大汗后,遂把摔跤定为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民间也将摔跤列为节日的第一项比赛。摔跤采用一次淘汰制,摔跤者脚登高筒马靴,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有其独特的风格及民族色彩。在赞歌声中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然后跳跃上场,凡获胜摔跤手皆可获得奖品,如一只绵羊、几块砖茶,甚至奖一匹金鞍马。

赛马也是节日中的精彩内容,最吸引游人关注。赛马有小孩子参加,骑手们一字排开,人人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十分英俊。人们通过赛马比赛,以炫耀自己的骏马良骥,展示出众的骑技。赛马分赛跑马和赛走马,赛跑马可多达数百人,先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能获奖品。成年人只能参加马术高超的走马赛,要求马步稳、走势好、速度快。

射箭是集古代蒙古族军事作战、猎捕野兽的一项娱乐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形式,静射所使用的弓箭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距离亦不等;骑射要求跑马射箭,技艺高超的骑手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形似烽火台。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旗,挂有各色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会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祭敖包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表现之一。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在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道路难以辨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就这样出现了,后来又逐渐被视为各种神灵的居所而加以祭祀和供奉。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也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古时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再跨马上路。到了清朝,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

祭祀活动:由于各地区牧民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完全相同。祭祀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也有在七、八月份的,但都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一个地区独祭,也有几个地区联合祭祀的。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风俗历史遗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祭祀时场面隆重热烈,方圆上百里内的牧民们都会携带着哈达、羊肉、奶酒等祭品,坐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赶来敖包处。祭祀时先献上哈达和祭品,有的地方还要请喇嘛诵经祈祷。之后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敖包相会”了。

海水正蓝(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