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Chengdu Neusoft University),简称成都东软或东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集团、亿达集团投资举办的二批次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 学院始建于2003年,前身是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1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
截至2014年11月,校园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成都东软学院下设四系一部,开设22个IT和泛IT本、专科专业(方向),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及留学生约10000名。
一、历史沿革
2002年8月12日,学院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下奠基,同时也是东软信息学院分院、东北大学网络学院分院、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分院。
2004年3月,学院取得接受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生资格。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成都东软学院距震中仅19公里,大地震造成了学院人员伤亡及校舍受损,在灾后重建期间,4600余名师生分别在辽宁大连和广东佛山进行异地复课,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异地复课。
2010年6月30日,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等四所高校一起成为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5月18日,正式宣布升格为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并从原名“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成为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
2012年12月12日,学院成立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
2013年5月,成都东软学院入选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二、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学院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东软集团、思科、SAP等IT企业聘请30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教师到学院授课,同时定期选派在校教师到东软集团的相关企业做开发。学院聘请CISCO、IBM、SUN、ORACL、INTEC、NEC、TOSHIBA、ALPINE等国际著名IT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学院的客座讲师。
院系专业
截止2014年5月,成都东软学院设置四系(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都东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成都东软学院应用外语系)一部(成都东软学院基础教学部),共有16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网络工程、动画专业入选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网络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文化传统
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精勤:意思是精专、专心、勤奋、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唐·韩愈《进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精”字强调探究、精专、专注、深湛、严密。“勤”字强调勤勉、勤奋。
博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博大包容的眼光与胸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认识”,还要“实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些思想都传达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
成都东软学院校徽图案由青山、塔楼、连廊、流水四种元素组合而成。背后的青山,既体现学院背靠青城山的特殊环境,同时象征坚毅挺拔的人文精神。
下方的水流,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既体现学院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时象征科学和文化精神长流不息,造福人类的寓意。此外,水流的造型借鉴东北大学校徽中将水流与代表东北方的艮卦相结合的图形,体现学院“神韵源自东大,力量始于东软”的背景。
正中挺拔的塔楼,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象征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塔楼下方的连廊既是学院标志性建筑的一个副局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被看作由连贯的字母IT所组成的桥梁,象征学院办学理念和特色——架设IT教育与产业应用的桥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