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义乌枫溪走马灯走进了东河小学。义乌的走马灯,最早追溯到明朝,平时只有在元宵节才会表演,能在春天走入校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邀请,“让学生近距离体验一下身边的传统文化。”
枫溪村的长者说,村里的走马灯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最早是为纪念祖上出了14个秀才而创的。表演人员多由10~12岁的孩子组成,他们基本都是东河小学的学生。4月29日晚6时30分,义乌城西街道东河小学校园内,一场师生们期待已久的“走马灯汇报演出”准时开场,邻近村子的上千名村民闻讯赶来看热闹。
当晚的活动是东河小学“龙马精神伴随走马灯世代相传主题教育活动”之一,也是首次在校园内举办的大型走马灯活动。城西街道有关领导和学校附近村子的村干部悉数到场观看,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场面热烈,掌声不断。
把“非遗”种子引进校园
“枫溪走马灯已有400多年历史,因为形式独特、造型别致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据东河小学校长陈文军介绍,枫溪走马灯是义乌久负盛名的一项民俗活动,2009年5月,枫溪走马灯被列入金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所以要把它引进校园,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当地民俗民风,把走马灯这项‘非遗’很好地传承下去。”
陈文军说,让非遗走进校园,也就是让历史走进孩子的生活。由于走马灯是一项技艺,看似简单,学起来却难度不小,学校也没有会这项技术的老师,加之演出需要很多特殊道具,学校资金也有问题。为此,他数次找枫溪村干部商议寻求帮助,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枫溪村村委主任龚英卿终于答应安排有关村民到学校义务传授走马灯的技艺,并免费提供演出所需的道具和乐队。
通过近两个月的专门训练,从该校3~6年级挑选出来的18个孩子率先学到了枫溪走马灯制作秘诀。当晚的汇报演出,博得了不少村民的好评。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陈文军认为,走马灯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
“从娃娃抓起”是创新也是回归
龚英卿说,走马灯,走的是“花样”。该村走马灯可以走出10多种花样,如“龙马扬威”篇章中的游蛇壳、双凯门、半个月,“龙马布阵”篇章中的小连环、三角柱、十字金花、大连环等。走马灯活动在该村从明朝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祖先有规定,走马灯技艺不能外传,就一直成了该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每年元宵,枫溪村都要走马灯。”龚英卿说,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该村的走马灯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打破了马灯队选男不选女的旧俗。同时,村里还编排了新的队形变化,灯舞气氛比以前更热烈,更具娱乐性、观赏性。
看了当晚的学生表演,龚英卿很高兴地说,把“枫溪走马灯”送进校园,既是创新也是回归。希望东河小学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该“非遗”的支持者和保护者,让枫溪走马灯走得更好更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