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国王是汉族民间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据《明贶庙记》记载,三山国王“肇迹于隋,灵显于唐,受封于宋”, 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揭西河婆三山国王祖庙是海内外6000多座三山国王庙的鼻祖,奉祀的神祇初为三山神,受封后称为三山国王,是粤东先民创造的地方神祇。其“护国庇民、国泰民安”的精神被历代民众所尊崇,因而庙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每年前来拜谒祈福的各地分庙理事组织、周边村落代表、民众不计其数,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独特的祭典仪式。2007年,三山国王祭典被省政府批准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护国庇民三兄弟 关于三山神起源的传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神明说”和“英灵说”两种说法。一是据元朝刘希孟的《明贶庙记》所述的“神明说”:“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于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二是河婆当地汉族民间传说,也就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流传的”英灵说“:传说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异姓兄弟,老大连杰,老二赵轩,老三乔俊,他们三人协助隋朝杨坚完成帝业,受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然而,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修成正果。受万人尊为神后,又显灵助唐扶宋,庇护黎庶。如:韩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后就老天放晴,蚕谷丰收,宋太祖开基,因刘鋹拒命,求于神,即风雷相助,南海以平。后因宋太宗征太原时得巾山、明山、独山三山神相助获胜,封三神为“三山国王”。唐朝的陈元光题壁诗开头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便是源于此说。另外,还有一说是岭东汉族移民怀士念祖的祖先神,诸多说法不一。种种神奇的传说为三山国王增添神秘的色彩,但无论是哪种传说,对其“护国庇民”功绩的歌颂却是一致的,这也是三山国王神威能够历千余载而弥盛的主要原因。
传承:千载香火惠泽长
三山国王是潮州人的福神,因其英灵保境安民、解灾救难,有求必应,而受到历代粤东民众的虔诚奉祀。据记载,初唐时已建有庙宇。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经是“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了“。随着传播日远,前来拜谒祈福的民间组织、香客络绎不绝,形成了独特的祀神习俗。
每年的正月,从初一开始, 霖田都西隅六约即:狮头约、马路约、南山约、龙潭约、员埔约、象门约各家各户自备香、纸、烛、糖果等,全家男女老幼前往三山祖庙进香朝拜,焚香燃烛,三跪九拜,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整个大庙人头攒动,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祭祀三山神的最高典礼,是汉族民间自发组织的或由各分庙理事组织的进香团进香祭典,俗称“猪羊祭”,在古代称“少牢之奠”。参加人员可达数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仪规,庄重严肃。2007年,三山祖庙管委会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制定了《三山国王祖庙祭典》,使三山国王祖庙祭典仪式更规范、更具形式美。
祭典在鸣炮、响号、击鼓、鸣金、敲钟、奏乐中开始,参与的信众身着盛装各就各位。先由庙祝请神,庙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着受香。接着恭诵经文,全体向三山诸神行鞠躬礼。然后是献礼仪式,献礼分为献香礼、献花礼、献牲礼、献酒礼、献果礼和献财礼。献礼时,除染红背脊的全猪、全羊预先摆放在供桌上,其它祭品一般用托盘覆上红色或黄色绸布,先后放上点燃的香支、包装精美的鲜花等祭品。由负责礼仪者按顺序端出来,交给主祭和陪祭人。献礼之后,是诵读祝文,祭典文告一般用黄纸书写,内容是歌颂神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众安居乐业。最后“焚祝、化帛”,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