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日

家乡区县: 陇南武都区

正月二十三日为燎疳节。传说
"

"
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
燎,才能驱毒灭病。傍晚时分,家家门前堆放一堆硬强的柴禾,有的人专门戳
掉喜鹊窝用以燎疳。天黑后,家家大门前挂上灯笼,灶前点上油灯,先由家长
敬过灶神,再把灶神像和两边对联及香裱端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上烧掉,叫
"
送灶神
"
上天,接着燃放鞭炮,送灶神时把在灶神两旁的枣山留下,直到春耕
第一天,在地头上敬过土地神才吃
"
枣山
"
,然后开犁耕地。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
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
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以及民堡沟一带的高山上,
特殊的地
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
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
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
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基本保留了其原生态特征。其中服饰文化最为典
型.
是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栽体。
男子服饰体现出朴素单纯的特征,

女服饰相对丰富多样,
而且装饰图案精美,
文化意蕴深厚,
传达出白马人与自然
生态的和谐共处,
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亨美情
趣。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甘肃和四川交界地带,虽然在族属方面暂归属于藏族,
但目前学界较统一的看法是白马藏族属于古代氐族的后裔,
其民俗文化具有区别
于藏族文化的独特个性。
陇南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文县铁楼乡以及石鸡坝乡的民
堡沟等地,
由于他们较早地在偏僻山区定居下来,
特殊的地理环境、
经济条件和
文化发展状况,
使陇南白马藏族较多地保持着~些原始风俗其民俗文化基本保留
了原生态特征。其中服饰文化最为典型,是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
蕴涵着深厚的白马藏族民族文化含义。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的类型及特征。陇南白马藏族服饰各村寨之间基本一致,
无明显差别。按性别可分为男装和女装两大类,相对而言,男装结构单纯,装饰
简洁,色彩朴素,主要包括帽子、长衫、短衫、裤子、番鞋、腰带等;女装结构
相对复杂,
类型多样,
主要包括帽子、
鱼骨牌头饰、
百折衣、
短衫、坎肩、
腰带、
绣花鞋以及荷包、首饰、胸牌等其它佩饰,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色彩艳丽响亮,
对比强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的色彩。根据部分学者的考证,氐族的来源与古老民族
三苗有关,
是东夷、
三苗与羌族融合的结果,
删因为三苗的后裔与氐族有许多相
似之处,
以服饰色彩为区分部落的标志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服饰的基本色彩以外,
白马藏族的服饰图案也依然以青、白、红为基本色彩,有些虽然也间以绿色、黄
色、蓝色等其它色彩,但青、自、红为基础色彩。

图腾崇拜。
白马藏族服饰中,
除纱嘎帽具有图腾崇拜的含义,
服饰图案中也
有鱼图腾崇拜的痕迹,白马藏族妇女的头饰和胸饰中均装饰“鱼骨牌”,不仅具
有特殊的装饰功能,
也具有圣洁的鱼图腾崇拜含义;
自马藏族服饰的纽扣、
装饰
图案中也有比较具象的鱼造型,
虽然对鱼进行了装饰变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
记载:
“有互
(
氐字之误
)
人之国,人面鱼身”,阴平古城遗址附近也发现了造型
较为写实的鱼岩画面石,说明远古时代的氐人就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习俗。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的传承现状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
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
一些传统服饰已
经发生变化,
服饰文物的流失损毁速度相当惊人。
闻白马藏族的民族文化也深受
汉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大潮的冲击,
白马人一方面执守着本民族文化,
同时又不
断接受着汉民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影响与同化,
尤其在民族服饰方面,
体现得十
分突出,日常服饰基本汉族化,而民族服饰则明显受藏族服饰影响。。现代白马
藏族的女性服饰虽然基本保留了传统格式,
但图案的内容变化较大,
有些服饰则
完全利用一现代面料的色彩与文饰,
追求形式感,
许多服饰的花边则从四川成都
购买现成的工业产品,
所以使服饰外观更加华丽,
但传统服饰图案的文化含义已
十分淡薄和模糊。
所以研究和保护白马藏族民族服饰文化,
已显得十分为迫切和
必要。

千寻(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