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三清山(四)

家乡区县: 九江市玉山县

人文历史

  晋代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著名道士葛洪,约在东晋升平年间来到三清山炼丹。唐乾符年间,紫金光禄大夫、信州太守王鉴,暮年携家隐退在山下的大源坞(今德兴反大乡引浆村)。宋乾道六年(1170),王鉴的第十代孙王霖创建三清道观,后因世乱荒年,道观毁。

  明景泰年间(1450-1456),王鉴的第二十八代孙王祜,在旧基再建三清宫,并沿途设景,增设殿宇,并施田以膳羽士。当时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孙原贞为其手书“三清宫”坊额,三清山乃因此日渐闻名遐迩。
  清代,三清山的天姿国色吸引着八方游客,时有名人程云吉、程一先、毛九瑞、肖立选、陈壎、程光壁、余朝楷等先后上山观光,浙江、安徽等省香客亦到三清山进香。三清山旅游业得到发展。而在清末和民国期间,由于连年战乱,三清山一度衰落:在近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清山是皖浙赣闽边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发展对外贸易,粉碎了国民政府的封锁,成为苏区食盐、医药、布疋等物资的重要供应站。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三清山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列为全省四个旅游区之一。1985年,成立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1988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已成规模,北麓建有汾水宾馆,经营住宿、饮食、商店、停车、摄影、导游等业务,山间还建有三清山第一、第二招待所、汾水村旅行社以及一些个体户经营的小吃部等。南麓的山谷里,新建了一座山庄式的响波桥宾馆以及梯云岭、日出山庄、青年茶社等。三清山的交通自成体系,上山有两条线路,一从浙江、安徽、景德镇经北山公路直达,一从南昌、上饶、玉山由南麓公路直抵,并分别与浙赣、皖赣铁路相衔接。在德兴、玉山、上饶市都设有去三清山的班车和旅游专车。
  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8] 。2008年7月8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江西省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2011年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道教文化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葛洪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唐(周)圣元年(639),朝廷为了加强统治,割衢州须江(今称为江山市)之南乡、常山之西乡和饶州弋阳之东乡,设玉山县,遂将三清山划为玉山县所辖。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一为从事阴事,超度亡灵,如做功德、关殓等;一为从事阳事,如打醮等。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见当时三清山上兴盛一斑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

民间传说

猴王法相的由来
  传说当年大闹天官的孙大圣,奉观音法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园满。师徒四人到西天佛国,参见如来佛祖,听候佛祖嘉封,以成正果。唐玄奘率领悟空、悟能、悟净参拜佛祖毕,侍立一旁,听候佛祖赐封佛号。当时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不料孙悟空突然向佛祖如来叩首说道:“谢佛祖赐号封佛,悟空理应知足常乐。怎奈那东土神州,大千世界,妖魔并未尽除,黎民深受其害,悟空怎能安心礼佛,静坐旁观,岂不有负佛祖赐封斗战胜佛的本意!”佛祖笑问悟空:“如此说来,尔意欲何为呢?”梧空答道:“悟空欲往东土神州选一清静圣地,继续修炼降魔大法,妖魔一天不除尽,斗战一天不能止,这样才能不负封赐佛号之意。”佛祖听后笑道:“想吾西天净上,乃极乐世界,黄金铺地,白玉为池,地涌莲花,璎珞垂地,七宝菩提,万劫不灭。大千世界,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清静圣地呢?”悟空回道:“东土神州,有座三清山,是天地生成的瑶台仙境。那里奇峰参天,彩霞铺地,白云生幽谷,飞瀑挂山间;怪石奇松忘色相,不老须岩万古苍。悟空欲去修炼降魔大法,又恐老君教祖不能容我。因为当年大闹兜率宫,蹬翻了老君八卦炉。”佛祖听完。便问两旁侍立的门人弟子:“谁愿代我东去三清,带领悟空向老君教祖说情,让他留下悟空,以成全他齐天宏愿。”观音菩萨闪出班来,双手合十道:“弟子愿领悟空东去三清,向老君教祖传达佛祖法旨。”佛祖点头大喜,众门人口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天帝赐玉
  隋唐以前,怀玉山本无山名。玄奘西行取经后,佛教大兴。唐大历年间,有个叫志初的僧人来到怀玉山,见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绚丽,与世隔绝,俗尘不染,正是念经学道、修身养性的宝地,心中大喜,便四处化缘,讨乞布施,之后在怀玉山结庐定居,将其住地取名“定文寺”。志初佛心虔请愿书诚,不仅天天击磬诵经,还在峰巅之上设一香炉,每天五更时分便登峰敬香,久而久之,炉中香灰竟又堆积成峰,人称这峰为“香炉峰”。
  香炉峰炉中香烟袅袅随风飘上天廷,玉帝甚为诧异。他召来千里眼和顺风耳,吩咐道“凡间不知何人如此虔诚,天天进香诵经,朝拜于我。你们两人前去察访一番。快去快回。”千里眼、顺风耳步出天门,降下云头,来到人间,不一会儿便察访清楚,禀告了玉帝。玉帝深为感动,当即宣来财神佛爷,命他从宝库中取出宝玉一块,投下凡尘,赏给志初。
  这天晚上,志初和尚正在寺中击磬念经,忽听霹雳一声震耳欲聋,抬眼一望,只见天空闪出一道白光,照得山上如同白昼。志初不知凶吉,连忙起身,刚出寺门,便见一个明月般晶莹光亮的圆盘倏地当空坠下,直落在定文寺前的土墩上,圆盘落处,迸进万点火星,定睛看时,那圆盘早已无影无踪了。志初不知是甚物,便取来一把锄头,奋力在圆盘消失的地方挖掘,掘至深处,得到一枚铜镜般大小的宝玉。志初又惊又喜,忙收藏于袖中。这土墩便被后人称为“白玉墩”。

贯休画罗汉
据说志初圆寂后,觉空禅师为了振兴师门,邀请当时著名画师贯休和尚来画十八罗汉。贯休接到觉空禅师的邀请,当即欣然允诺,但提出条件,要觉空大师亲手磨两盆点睛墨,待研磨七七四十九天后,自已方能动手作画。觉空禅师虽有振兴山门之念,却无含辛菇苦之心。听说贯休要他磨四十九天墨,心中老大不情愿,无奈贯休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画师,且除了贯休,无人能画罗汉,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他磨磨停停,停停磨磨,好不容易熬了四十九天,却只磨了一盆墨。为了应付贯休,觉空取来一盆水,胡乱地磨了几下,加进些早已磨好的浓墨拌了拌,遂成一盆,第二天一早将两盆墨交给了的贯休。
剩下的16个罗汉,虽也已有半仙之体,但因有眼无珠,结群逃到香炉峰西麓,被一块巨石依次绊倒在地。可怜这些半仙之体,一旦倒地便不能复生。于是跌成一堆,日后便成为一座山峰,形同罗汉叠坐,后人据此形态,便叫它“罗汉峰“。

  

Miss qian(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