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南河实名为锦江[2] ,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后流经合江亭合为一条的合称。成都著名的锦江宾馆就是以此取名的。府河进入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两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20世纪70年代,都江堰关闸,府南河断流,全段总长29公里。[3]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濒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10万居民的安居问题,对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4]
工程总投资27亿元(含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市中心段治理从九三年开始至九七年竣工,历时五年,完成工程量22亿元。[4]
2发展
编辑
20世纪70年代,都江堰关闸,府南河断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膨胀,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不堪负重,府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5]
1985年,龙江路小学的孩子听到了古老的府南河发出的微弱叹息。这封龙江路小学孩子的来信,使“救救锦江”的呼声迅速地在市民中传播开来。府南河的整治,确实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5]
1987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当时府南河的情形,在这篇日后影响深远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5]
1992年,为履行中国政府在世界环发大会上的承诺,推进《21世纪议》地方化进程,成都市政府针对两河现状、及过去局部河段单项治理效果不大的问题,决心启动以治水为核心、全面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程。[6]
1994年,成都市新任市长王荣轩宣布府南河工程为本届政府的“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6] 现在府南河已成为成都市的一大景观。
2005年5月12日“府南河更名为锦江通过批准了!”昨日上午11时许,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李斌异常激动,他刚刚收到了省政府于10日关于锦江正名的正式批复:同意将府河金牛区洞子口至彭山县江口镇约97.3千米的河段更名为锦江!这标志着纷扰了两千年的锦江起止范围被最终圈定,也标志着历时一年三个月的“锦江正名”活动圆满结束,市民可以彻底改口告别“府南河”,新锦江将名扬天下。锦江长大了全长110余千米。[2]
3记载
编辑
第一次治水:古蜀憋灵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据记载,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带起就从未停止。但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灵。开明帝憋灵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7]
第二次治水:先秦李冰
第二次大规模治水是先秦李冰父子。当地的郡守李冰父子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穿“两江成都之中”,沟通了天府之国直达荆楚和吴越的黄金水道,使秦凭借这条黄金水道,如愿以常地实现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7]
第三次治水:西汉文翁
第三次大规模治水是西汉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7]
第四次治水:晚唐高骈
第四次大规模治水是晚唐高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8]
锦江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成都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锦江的滋润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称她为母亲河。《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著名大诗人陈子昂在其《陈子昂集.谏雅洲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诗仙李白的:“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诗圣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即是当时成都——锦江的真实写照。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http://g.hiphotos.baidu.com/baike/c0=baike150,5,5,150,50/sign=c0102c9b3d6d55fbd1cb7e740c4b242f/14ce36d3d539b600dc744ff2e950352ac65cb739.jp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