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剧是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彝剧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过山调〕等、舞曲、器乐曲如“芦笙曲”、“月琴曲”、“唢呐曲”等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在大姚等地经常有业余剧团演出。彝剧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 彝族最早的戏剧演出活动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县直苴乡现属永仁县小学教师用彝族歌舞编演过节目但未普及。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入彝族地区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响运用本民族中流行的民歌小调和“跳歌” 形式编演文艺节目。1957年大姚县昙华乡麻杆房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与神态以《梅葛调》 、 《过山调》 、 《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谁是医生》 、 《牧羊在林中》 、 《狼来了》 、 《半夜羊叫》等剧目。1958年大姚县昙华乡业余彝剧团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了《半夜羊叫》 受到赞扬与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大姚县昙华乡也就成为彝剧的发源地。彝剧音乐由彝族流行的山歌小调、舞曲和器乐曲结合形成唱腔称为“山歌体”尚未形成固定的板腔和联曲体。主要曲调有《梅葛调》 、 《过山调》 、 《放羊调》 、 《大松平调》 、 《曼嫫若调》等乐曲有《芦笙曲》 、 《唢呐曲》 、《月琴曲》等。彝族“跳歌”用的笛子、三弦或月琴、芦笙也是彝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俗称“三大件”。目前彝剧表演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分工最初是以模拟某些生活动作和动物特征的简单表演后又从毕摩彝族祭司祭祀和唱《梅葛》的动作、声调、表情中吸收一些表演技巧再从“打跳”中提取某些身段、步伐变成节奏性和舞蹈性较强的表演技巧发展为以歌、舞、乐、剧结合的表现形式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彝剧已创作演出近百个剧目多属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主要代表剧目有《半夜羊叫》 、 《曼嫫与玛若》 、《歌场两家亲》 、 《查德恩达》 、 《银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