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朵
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河捞(he lao)
在山西家乡我们都叫做河捞,一般陕西人和河南人称作饸饹面,和山西的河捞面外形相似,但是做法和吃法有不同,在河南有洛阳饸饹面,一般是在煮熟的面中加入羊汤、辣油吃。河捞在山西也不是全省都有,主要分布在阳泉地区、昔阳、和顺等地,他们以河捞面为日常主食。传统的河捞是河捞床压出来的,在煮熟的面中加入浇头(本地人叫做臊汤,和陕西的臊子相仿)。
所以说把山西的河捞叫做饸饹不够专业,因此以下说法存在错误。如有疑义请到阳泉、昔阳、平定等地考察。
“饸饹”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也叫河漏面,做法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当地人叫“捺把子”)内,反复泵压手柄,器具压迫使面条从饸饹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颇具观赏性(乡巴佬进城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