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青(1890—1949),又名王世祯,号王翼,化名潜夫,绵竹五福镇人,革命烈士。早年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四一二”事变后,积极追随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救民于水火,解放全中国,奋斗不止,四川临解放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十二桥。
王干青幼小时启蒙于高华院私塾。当时正处于甲午战后,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他幼小的心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成都通省师范学堂预科,当时该校为川中革命党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少留日的新型知识分子在此任教,常以救国图强的道理教育学生。王干青在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逐步树立了推翻帝制,创建共和,重振中华的远大理想,不久参加了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王干青升入通省师范本科学习,民国4年(1915)毕业后,经尹仲锡向省长杨沧白推荐,任西城小学校长。省长接见时,面询振兴教育和平息盗匪的对策,对答振振有词,接着又草拟治匪计划,都深得省长的赞赏。不久由尹仲锡推荐出任古蔺县知事。到任以后积极整顿吏治,平息匪患,深得民心。
民国6年(1917),四川省第一届省议会在成都召开,王干青被选为议会议员。这时,绵竹县知事王佐在城区滥派房捐,在农村横征青苗税,甚至以不种鸦片烟要向政府缴纳“懒捐”来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王干青对此深恶痛绝,将种烟现场拍摄成照片,上告省政府和全国禁烟总会与国际戒烟组织,迫使四川当局撤去王佐绵竹县知事职务,但王干青也遭到诬陷,被迫离开省议会,以后他辗转于广州、上海等地。民国9年(1920),在广州越秀楼曾敬谒孙中山先生,并与共产党人有了频繁的接触,接受了社会主义学说。
民国15年(1926)9月,王干青回到成都,此时正值国共合作,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他接受重庆莲花池国民党省党部(国民党左派)的指示回绵竹主办党务。是年冬,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派李晏蟠来绵竹开展工作,王干青与其密切配合,并介绍丁毅、张治、史明理等共青团员协助工作。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事变后,国内掀起反共逆流,绵竹驻军团长曾启戎乘机唆使便衣暴徒联合右派,纠集地痞于5月1日捣毁了国民党绵竹县党部,王干青等11人遭到拘捕,被送往绵阳孙震师部关押,后在孙震的代参谋长章雨初的营救下出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