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浪农民吃不饱的年代里,全县党员干部以与老百姓并肩实干的感召力,引领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县梯田建设,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解决了全县农民的温饱问题。
梯田建设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庄浪县的生动实践。在这场撼动人心的实践中,全县党员干部身先垂范的引领,赢得了群众的全力支持,凝聚了梯田建设的强大动力。
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解决了温饱,迈向建设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每天在老百姓中间开展“三农”工作的乡镇干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面对这个全新的大课题,水洛镇党委结合庄浪县“梯田王国党旗红”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把解决群众的困难作为当务之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牢固树立“让党得民心,让群众得实惠”的执政理念,在“三农”工作实践中创立了“三事四民”工作法。
水洛镇党委书记罗彦鹏向记者解释说:“三事”就是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向农民问事,针对存在的问题改事,根据农民的需求做事,从而做到“民困我帮、民求我应”;“四民”就是通过落实问事、改事、做事的三项措施,进一步促进民做主、民发展、民提高、民幸福。
“五一”前夕,记者在水洛镇采访发现,这一别具一格的工作方法,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农村各种矛盾,不仅锻炼了干部队伍,而且密切了党员干部群众关系。
问思路、问需求、问意见——每问为群众
每天早晨进村入户,水洛镇干部都不忘随身携带《民情日志》。一本看似普普通通的笔记本,却把党员干部群众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镇上干部吴振宇是柳咀村驻村干部。翻开他的《民情日志》,发现入户时间、征询问题、办理情况、村民签字等事项记录得清清楚楚。翻阅吴振宇的《民情日志》发现,这个村群众提问最多的是梯田产业路建设。
每天入户向村民问事是水洛镇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镇上要求,党委委员每月入户至少5次,镇上干部每月入户至少20天,村社干部要常年与群众沟通交流。党员干部向村民询问家庭收入、子女上学、生产生活困难、实用技术培训等8个方面的问题。
群众心里有意见和问题,有些时候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帮助群众准确地表露心声,水洛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问事方法,摸着老百姓心坎,为他们设计了问事卡,老百姓只需对照卡片勾选问题。看似一次小小的创新,却方便了群众提问。
干部每天下乡结束之后要认真总结,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上报片区小组长,驻村干部根据小组长提出的解决办法,尽快对症解决。今年3月10日,新光村一户养殖场在修建围墙时,多占了临界农户的耕地。养殖场与临界农户因此发生矛盾,驻村的副镇长丁琴娥征询到这个问题之后,会同村干部,在一个工作日内,稳妥地解决了占用耕地问题,化解了矛盾,让两家重归于好。
驻村干部就地解决发现的问题,水洛镇各村因此出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喜人局面。把容易引发群众上访的苗头性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已经成为水洛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镇上每月安排一天时间,把征询到的群众意见梳理、归类,能形成思路的意见吸收进全镇经济发展规划;能形成工作方法的固定下来建立长效机制,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群众提出来的问题,驻村干部和包片小组长在田间地头不能解决的,由镇上创造条件解决;镇上解决不了的请求县上支持。镇、村干部要按照群众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本村工作计划,年底必须完成工作计划的90%以上的指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