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岷县2

家乡区县: 甘肃省岷县

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就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南北点心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的特色食品。岷县人把点心又叫“酥食”,其实岷县点心就是由中国古代所说的“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 岷县点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 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落后的影响,原材料品种单调,加工方式落后,点心馅是蜂蜜拌面粉,点心皮为白面和油,然后放在铁鏊里用木炭火烤熟,吃起来像烙甜包子似的。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贸交易日益活跃,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岷县,同时也将各地的点心制作技术和各种原料带了进来。

罐罐面

流行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原是县城和政街(今大南门街)西巷李姓经营。李姓为人和蔼,忠厚诚实,技艺高超,名噪一时。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他又开始经营药材,成立“义协公”商号,这种食品就不再经营了。食品的具体作法:据说用炖肉的砂罐熬汤,罐子与兰州砂锅相似。所不同者,砂罐是本地峪儿岭铸成的,皮薄容量大,尖咀小口,煮沸时不易溢出。作时,将几个砂罐依次围在一个大铜火盆边沿,罐内用鲜肉汁、调和加水熬汤,文火慢煨,以味鲜为佳。汤成后,放在筐内,置于避光阴暗处储存。待春节前后再来上市食用。食时,因长期在低温处搁放,冻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剥掉外围冰层即在咀里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凉凉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带有浆水余味,真舒服。民国三十年间,洮河北面陈家崖村王尕凤家园中的八楞子梨,质量最好,传誉一时。现在,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有梨园202亩,白梨树17116株,最高年份产量425300斤。大力发展浆水梨,既可以增加农民副业收入,又可丰富本地特有的风味小吃。

岷县羊肉糊糊

一般俗写为“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历时很久了,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作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 ,成糊状稀粥。调和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近年来有牛肉代羊肉制作的,其味不如羊肉鲜美,但如果配料精当,食用起来也不失岷州风味。

芒刺(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