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正定府志》载:花瓶为祭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器,以乞平安,现在仍可在民俗活动中见到,它何以作为道具出现,尚无依据,但却为"拉花"增添了几分美感。笔竿胡(也称滚胡)作为一种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可谓独具匠心,它通过上唇的撅起,带动笔竿滚动,从而夸张地表现出吹胡瞪眼的滑稽相。在"跷子拉花"的傻小子手中,手持红萝卜或莲花蕾之类的道具,这些道具的应用很明显为古代生殖崇拜的遗俗。 1934年成书的《井陉县志料》中印的拉花照片,属跷子拉花。他的服饰以戏装和清代平民服饰相杂,而井陉人酷爱戏剧,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成风,那时的井陉村庄几乎没有一个村不建有自己的戏楼,装扮效仿戏剧中的人物盛行,《井陉县志料》也有解释:"购置戏衣,岁时效伶人歌舞"。后者,可能是买不起象样的戏衣,艺人只能穿日常生活服饰的结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